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按钮式科研与练习型论文 精选

已有 6216 次阅读 2023-10-24 09:39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前不久,国内一顶尖大学的一位院士应邀来学院讲学。在提问互动环节,一位青年教师说,他的一些研究生不愿意做稍有挑战性的研究,甚至不愿意下实验室,成天着急的,是追着导师要参数,这令他很无奈,也很苦恼。他问院士是否也招收过这种学生,导师如何对待这样的研究生。院士毫不犹豫地回答:Me too!”

相信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有Me too!”的经历。老文当然也不例外。早在十几年前,老文把这种略过所有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只要最后一道“工序”的科研,叫做按钮式科研。

打个比方。假设科研的目标是研制一台电视机,渴望按钮式科研的研究生怎么看待这项研究?

他们不需要知道,更不愿意探究电视机的原理、设计、零部件制造、组装、测试等工作,总之,他们不要也不想知道一台成品电视机背后的一切。他们唯一关心的是按钮在哪?只要按钮是他们按的,而且最终按出了画面,那么,这台电视机就是他们研制的,至少,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此项研究的主要贡献者。

渴望按钮式科研的研究生如愿以偿的前提是:其一,导师手上有“按钮”,意味着导师手上已有“成品”或“半成品”科研;其二,导师愿意提供“按钮”。

众所周知,第一个前提并不是每个导师都能、特别是随时都能满足。而第二个前提,对研究生培养越严格的导师,越不可能如研究生所愿,尽管他们手上正好有“按钮”。

也就是说,渴望按钮式科研的研究生,最终并非都能如愿以偿。这对研究生培养来说,是幸事。

重提按钮式科研,让老文不由自主想起了两位本科生说的练习型论文”。

大约三年前,老文应邀跟20来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喝咖啡、聊科研。两位本科生AB的见解令老文赞叹不已。他们之前都有“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跟老师做科研的经历。其中,A加入了一个以实验为主的团队B加入了一个做数值模拟的团队。

A跟团队研究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了做研究的“套路”:不断寻找或制备大同小异的材料,然后用相同的仪器测量材料的同一组参数,最后用同样的模版写成论文。他说,这样的研究就像医院做X光体检,而做出的论文就像体检报告,论文如果说有创新,创新只在于材料不同,导致测量结果肯定不一样。

B说他发现了与A所说本质上一样的“套路”,但做起来更容易,因为不需要寻找或制备材料,只要改参数,然后让计算机去算就可以了。关键是算什么。B说他从论文产出快又多的研究生那儿看出了“门道”:紧盯领域最新发表的论文,然后改变别人论文研究对象的参数,例如形状、尺寸、间距、方位等,再叫计算机开干(不管怎样,计算机最终肯定能算出结果),最后也是用同样的模版写成论文。

两位本科生说他们都离开了原来的团队。他们认为这样的工作充其量像课程练习题,作为新手用来练练手是可以的,为了安抚和激励自己,写成一两篇论文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一直做这样的工作,就很无聊了。

他们把这样的论文叫做练习型论文。之所以这么叫,他们作了非常形象的解释:

就像电磁学中的库仑定律,描述的虽然是最简单的两个理想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它是值得发表的重要原创性成果;后人如果只是改变条件,例如研究各种形状的线电荷、面电荷、体电荷等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它们远比库仑定律考虑的情形复杂且更符合实际,但它们应该不具备作为科研课题的价值了。事实上,这样的题目成了我们课程教材上的习题。这样的工作如果有幸发表,就是练习型论文。

按钮式科研的“按钮”毕竟掌握在导师手上,所以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是可控的。相比于按钮式科研,练习型论文更自主、更高产,所以在研究生中更流行,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更广泛、更深远,从而更值得关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1407026.html

上一篇:刘姥姥和伽利略
下一篇:大神们帮你是因为跟你关系好?
收藏 IP: 116.162.64.*| 热度|

15 王安良 王涛 郭战胜 彭真明 汪凯 郑永军 王从彦 孙志鸿 崔锦华 卫文强 夏炎 赵振明 杨正瓴 guest32539863 guest6290613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