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高压氧医学奠基性工作:无血的生命
孙学军 2024-5-27 20:24
高压氧医学奠基性工作: 无血的生命 高压氧今天已经非常流行,中国的大医院几乎都具备这种技术,高压氧的发展历史已经非常久,几乎可以延续到 400年前的博伊尔时代,但前300多年人们并没有确认这种技术的真正价值,也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广泛认可和发展。60年前,荷兰工程师外科学家 Ite Boerema(伊特·博雷玛) ...
个人分类: 气体与生命|422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氩气的器官保护作用研究
孙学军 2024-4-20 19:58
氩气的器官保护作用研究 氩气是纯粹的化学惰性气体,但化学惰性不等于生物学惰性,许多惰性气体如氩气和氙气具有比较强麻醉作用,也意味着这些气体对生物体能产生非常大作用,又因为化学惰性不会产生化学反应,决定了这些气体的化学安全性非常高,不容易带来毒性和分子破坏作用。氙气比较稀缺,但氩气在空气中含量非常 ...
个人分类: 气体与生命|125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受限水能显著提高氢气的溶解度【2024】
孙学军 2024-2-21 15:19
受限水能显著提高氢气的溶解度【 2024 】 虽然本研究目的是氢气存储能力,但对于氢水氢气浓度的应用技术也具有启发性。如果利用这种技术,或许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常压氢气溶解效率,作为高浓度氢水生产的一种新策略。 Firuznia R, Jahanbakhsh A, Nazifi S, Ghasemi H. Hydrogen Solubility in Confined Water. Langm ...
个人分类: 气体与生命|3230 次阅读|没有评论
俄科学家提出白藜芦醇能通过氢气发挥抗氧化作用
孙学军 2015-3-19 14:59
通过离解电子俘获谱检测和理论计算,作者认为多酚类天然化合物白藜芦醇能接受来自线粒体电子传递中的电子传递体半醌的电子,形成氢气。根据这一研究,作者提出白藜芦醇能通过氢气发挥选择性抗氧化作用,产生生物学效应。不过因为通过氢发挥作用是根据理论推测,并没有反向确认,因此这一学说仍需要更多证据。最新这一研究 ...
个人分类: 气体与生命|52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氧气毒性的发现
热度 11 孙学军 2014-6-22 08:32
氧气是需氧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氧气也不例外,氧气对生命十分重要,但也有非常强的毒性。根据氧气分压的不同,可以分为慢性和急性氧中毒。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能会受到氧气的毒性损害,从某种意义上讲,生物早起进化就是和氧气毒性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从厌氧生物向需氧生物进化 ...
个人分类: 气体与生命|14838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11
气体与生物氧化还原反应
热度 1 孙学军 2014-2-9 15:19
氧化还原是一切生命能量的基础,无论是需氧生物,还是厌氧生物,化学能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气体在能量代谢或生物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直发挥关键作用。需氧生物最重要的能量代谢条件是氧气,因为氧气是这些生物的唯一电子最终接受体,没有氧气,这些生物的能量代谢就无法持续,也不能持续生存。因此氧气对需氧生物的重要性就 ...
个人分类: 气体与生命|83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气体与代谢
热度 5 孙学军 2014-2-8 18:18
生物种类非常多,数量非常巨大,生命现象十分错综复杂,可以从错综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提出生物的一些共性,即生命的属性。有人总结出生命的特征有 7 个,分别是:( 1 )化学成分同一。( 2 )有序结构 。 ( 3 )新陈代谢。 ( 4 )生长特性。 ( 5 )遗传和繁殖能力。( 6 )应激能力。( 7 )进化。 ...
个人分类: 气体与生命|593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5
气体与物质能量代谢
孙学军 2013-7-17 16:22
气体与物质能量代谢 物质和能量代谢不仅是生命的特征表现,而且是生命活动的核心形式。一般情况下,人们比较重视物质和能量在这些生物过程中要性,在这些生物过程中,各种气体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能量代谢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人体内能量转移的过程。能量代谢是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进行的,人体生命 ...
个人分类: 气体与生命|71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气体和生命起源
热度 13 孙学军 2013-7-16 17:30
早就想写个关于气体与生命相互关系的系列文章。今天有空先写个引子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就写下去。 生命的起源在最早期阶段首先要有有机物的形成,目前的研究认为,原始的有机物分子是在气体和可溶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而原始大气的气体成分是形成原始有机物的最重要成分和基础。如果简单回顾一下生命进化的历史,我们 ...
个人分类: 气体与生命|8983 次阅读|23 个评论 热度 1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9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