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满堂灌”与动脑学习的关系
胡业生 2025-5-6 08:38
关于“满堂灌”与动脑学习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分析: 1. 概念澄清:满堂灌的本质是单向输入,而非学习深度 满堂灌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单向流动(教师→学生)和被动接受,其本质是信息传递效率优先,但缺乏认知加工过程。高密度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学习难度,被动接收的高密度信息反而可能导 ...
个人分类: 科学精神|1056 次阅读|没有评论
高校教书为目标,写论文 做课题是方法
胡业生 2025-5-5 16:27
文章课题高度的确是实现有效改写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学术价值重构:课题高度决定改写的战略方向 1. 选题的学术纵深性:如某高校将乡村振兴课题从单纯经济视角提升至城乡文化共同体构建,使论文改写获得跨学科理论支撑 2. 问题意识的时代性:清华大 ...
17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专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契合”主题的结构化设计框架
胡业生 2025-5-5 14:37
以下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契合”主题的结构化设计框架,分为背景分析、核心问题、解决策略和评估机制四部分,以系统化梳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方案: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1. 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脱节 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如数字化能力、跨学科融合、实践创新能力)与 ...
144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小长假休闲选择的逻辑与意向实证研究
胡业生 2025-5-4 13:00
小长假休闲选择的逻辑与意向实证研究 一、休闲选择的逻辑框架 社会经济发展与休闲分层驱动 随着国民收入提升和休闲时间增加( 2023 年休闲时间较 2022 年增长 39.38% ),休闲需求从单一放松转向精神满足、社交互动与自我成长。例如,传统观光游逐渐被体验式、文化深度游取代,如博物馆 ...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4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引职业选择逻辑
胡业生 2025-5-4 12:49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高职称评审的视角下,反思职业选择需要结合理论深度、实践价值与社会责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现实应用的融合。以下是理论框架与实践反思的多维度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引职业选择逻辑 1. 实践与全面发展观 马克思强调 ...
1631 次阅读|没有评论
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认知与实践的进阶之道
胡业生 2025-5-4 11:58
意识与问题能力:认知与实践的进阶之道 在人类的认知与实践过程中,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之间的进阶关系犹如一条螺旋上升的路径,推动着个人与组织不断发展和进步。 核心概念解析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对现象背后矛盾、缺陷或潜在改进空间的敏感性与洞察力。它 ...
114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学精神在中国生长与内化规律
胡业生 2025-5-3 20:04
科学精神在中国生长与内化规律 目录 第一章 科学精神的内涵与起源 第一节 科学精神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 科学精神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科学精神相关理论基础 第四节 科学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科学精神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科学探索与精神萌芽 ...
2581 次阅读|没有评论
超越独立生产逻辑:构建有韧性的网络化共同体 
胡业生 2025-5-1 15:56
超越独立生产逻辑:构建有韧性的网络化共同体 在当代社会,独立生产逻辑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一逻辑如同双刃剑,在释放个体创造力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脆弱性。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对于构建一个更加稳 ...
19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独立生产逻辑导致社会脆弱性”问题的分析
胡业生 2025-5-1 15:49
一、核心概念解析 1. 独立生产能力 指个体或小规模单位脱离传统集体协作模式,依靠技术(如数字化工具、自动化设备)和资源(如资本、知识)实现自主生产的能力。例如:自由职业者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单、家庭作坊使用智能设备制造产品。 2. 生产逻辑的社会建构内化 &n ...
23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现有方法的批判与生成性认知路径分析
胡业生 2025-5-1 15:03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背景下,教师职能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基于情绪劳动的视角,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者,更是情感互动、价值观引导和心理支持的实践者。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赋能与替代危机并存,教师职能需从以下维度进行新思考: 一、 情绪劳动的不可替代性:AI无法触达的情感联结 情感支持与心理 ...
2147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6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