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yanq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anq

博文

科研基金项目评审制度应该避免“马太效应”

已有 4841 次阅读 2009-3-22 10:48 |个人分类:工作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基金评审

        很多科研基金资助工作均号称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贯彻“...激励创新”的方针。事实上基本上做不到!原因是课题质量外的因素影响太大了。学术官员、学术权威的影响无法让评阅者做到公平、公正,工作环境、人气、单位名气及已有工作等因素限制了“激励创新”方针的落实!比较而言,刚恢复高考制度的几届高考,是最为公正的,尽管也存在地域上的不公平!可随着随着高考改革的实行,已经越来越不公平公正了,因为除了成绩以外附加了很多的加分因素,这就为营私舞弊提供了方便,一些本没有特长的考生被运做成“特长生”而特招。目前一些高校实行的所谓“自主招生”,可能更方便“运做”了!不过高考试卷的评阅依然是最为公平公正的做法。如果科研基金评审做到公平和公正,并能真正激励创新,唯有象高考阅卷一样采用双盲的办法,否则就没有什么公平和公正可言! 

       如何施行呢?我觉得提供评审的材料只需要目前标书中项目的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其他信息均不能提供。我想如果没有一定的科研功底的话,项目的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肯定写不好,只有具有了一定科研功底,项目的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才有可能写得合情合理、客观可靠。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创新性课题的提出并获得公正的对待。而才能避免因申请人的名声高低而影响评阅人的判断。事实上申请人的业绩只代表以前作了一些工作,或者当时的环境有益于你做一些事情,并不能代表目前的课题有创新性。当然这种评审制度有可能使有些人拿到经费后不干活。这需要以后的监管和评价,更多地实施奖励机制,甚至把目前的基金项目分为两份,一份叫创新基金,一份叫奖励基金。创新基金只评价课题标书中“目的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书写的质量:合理性和创新性,而奖励基金则主要注重已有的工作业绩。如能这样,则可以避免一位“院士”或一位“权威”被多个单位所用的怪现象,减少“马太效应”,使科研资源分配更客观公正,同时使只要有科研头脑的学者其创新思维不能因为地域的差别、单位的名气和经历而被忽略。科研创新不能过份相信权威!

     上述想法或有不成熟处,但呼唤真正公平、公正且合理的科研基金评审体制!



诺贝尔情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51-221449.html

上一篇:有感于“浙大对学术不端的行为当事人惩罚”
收藏 IP: .*| 热度|

4 耿爱莲 李侠 刘玉平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