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物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zaikx

博文

淡淡的印渍

已有 3240 次阅读 2014-12-27 17:1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居里夫妇


皮埃尔·居里怀着期待而激动的心情打开扣在结晶皿上的玻璃罩子,他一下子变得无奈而涣散的目光已经说明一切,不必再给旁边忐忑等待的妻子——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基·居里任何解释了。

玛丽连忙跑过来,“什么,什么,这不可能!”

“只有一个淡淡的印渍,这里什么也没有。”

两人都像被电击中,瘫坐在简陋的实验室的椅子上。

这是1943年美国好莱坞上映的传记电影《居里夫人》中令人难忘的一个片段,曾看过许多遍,每每看到这里都不禁为之动容。

 

故事还要从1898年12月26日讲起。新婚三年的居里夫妇在这一天向法国科学院的报告中宣布他们的新发现——一个比铀的放射性要强许多倍的元素镭。但是严谨而保守的院士们表示了充分的怀疑,“镭在哪里?拿给我们看看,我们才能相信!”

于是这对倔强的夫妇决定提炼镭,没有实验室怎么办,向索邦大学申请,经过一番奚落与不理解之后,校方终于同意给他俩一个没人要的棚屋(shed)。在这间四面透风的玻璃不全的简陋处所,只有几张旧桌子和一个炉子。他们不惧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暑,雨天的渗漏,开始了历时45个月的艰苦研究。

居里夫妇付出的辛苦劳动确实超乎常人的想象:要提炼出纯镭,必须要有大量的沥青铀矿,这是一种很贵的矿物,他们花掉了所有积蓄也买不起,后来在一位奥地利教授的帮助下,才买到几十麻袋沥青铀矿渣,一共约为八吨。据《居里夫人传》里描述:

“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人的职责”,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迹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她独自一个人操纵一个工厂。“

“每日拿着大铁棍在大锅边不停地搅拌着,玛丽仍继续一公斤一公斤地炼制沥青铀矿的残渣,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幸亏她有过人的耐性,四年来她每天同时是学者,是专业工人,是技师,也是苦力。皮埃尔和玛丽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棚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夫妇两人整天紧张地工作着,体力消耗太大,他们的健康受到损害。皮埃尔全身疼痛,玛丽明显地消瘦了,手也被放射物灼伤。在处理完矿渣后,接下来的工作是要把钡和镭分开。无数的蒸发皿,不断地提纯,最后浓缩到一个小碟里。可最终等来的就是文章开始的那一幕。

 

如果故事真的在此处终结,我们也许就无法认识这两位伟大的人物。

那天晚上,居里夫人无法入眠,碟子里那一滩小小的干渍又出现在脑海中,她执意要再到实验室去看看,两人推开棚屋大门的时候,被惊呆了。

从碟子里发出的略带蓝色的荧光在黑暗的棚屋中闪耀,勾勒出了桌子,椅子,炉子还有无数瓶瓶罐罐。它们笼罩在神圣的光辉中,也照亮了二人的双眸。

后面的故事不必说了,镭被发现了,这种原子量225,自然界放射性最强元素也成为了最昂贵的元素,因为两人上万次的提炼也仅获得0.1克氯化镭。后来镭被应用与癌症治疗,有人劝他们申请专利,皮埃尔说:“不行!我们不应该从发现的新原子赚钱。镭既是济世救人的仁慈物质,这东西就应该是属于世界的。”

       其实这则纪念故事很多人早已熟知,甚至觉得老套了。但在1226日,我依然愿意来重温这样的发现时刻。我们应该意识到,那些看似遥远的发现过程对我们同样宝贵,在那淡淡的印渍下隐藏着最耀眼的光芒。

   谨此向忘我的发现者们致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5200-854297.html

上一篇:看!我们登上了彗星
下一篇:岁寒三友的周末聚会
收藏 IP: 202.106.51.*| 热度|

3 李颖业 于仲波 王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