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泽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邱泽华

博文

按标题搜索
自组织临界和地震预报(1)
2010-3-21 18:24
一直在讨论地震预报。脑海里时常会幽灵似地闪过一个影子,居高临下,一副不屑的表情。等着它显身,它却一直藏在暗处,随时准备给我们致命一击。但是我们根本没把它当成对手。 它是什么东西呢?其实是这么一个三段论: 自组织临界( SOC )事件不能预报(大前提), 地震是自组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8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前的乌云
2010-3-17 19:51
这里不是要谈地震云。 有人说地震前有异常的云,可以作为前兆。我对此没有研究,无法形成判断。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从事地震预报数十年的前辈,不时指着一片云对我说像地震云,可是后来都未发生地震。这实际上降低了前辈在我心中的威望。 即使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地震前兆,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44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预报的一个基本假定
2010-3-15 11:34
地震预报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地震前兆变化。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地震是有同一性的。我们之所以能用地震这一个词来称谓这种现象,就因为它有同一性。接下来的问题是:地震的同一性是否覆盖前兆变化?在人类基本搞清楚地震的整个过程之前,这个问题只能从哲学上给出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428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一只猪,讲卫生
2010-3-8 15:32
事情有点多,搞得精神紧张。不知道又吃了什么不卫生的东西,就闹肚子。从来还没这么厉害过。 休息日,什么都不干,连电视也不想看,躺在床上看闲书。 看到王小波写的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讲他插队当知情时养猪的事。很有趣。那的确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猪,黑瘦而善跳,猪圈圈不住,经常任意出入,无组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48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关于地震的一种错觉
2010-3-3 19:15
汶川地震以后,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又相继发生,给人以大震频发的感觉。相对以前的很多年,大震的这种频度确实异常地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几乎倒不过气来。这不仅考验着国际救援的决心,更考验着全世界的同情心。 最近又开始基金申请了。看看去年被拒的申请反馈,否决的意见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这样的理由:我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927 次阅读|1 个评论
统一战线
2010-2-7 21:50
最近突然受到格外的重视。一开始还以为是《科学时报》的报道起了作用,十分吃惊竟然有这样的影响力。 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原来是 金日光 教授给高级领导写了信,呼吁大量增加钻孔应变观测点,对预报将来可能发生的大地震作好准备。我不过是掉进了一个更大的漩涡。 同事们大多不赞 成金 教授的做法。有人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7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我们应该能预报大地震
2010-1-14 18:06
海地地震,又死了那么多人。 我知道这无法证明,但是我内心深处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应该能预报大地震。 这种信念来自唐山地震的观测资料,来自乌恰地震的观测资料,更来自汶川地震的观测资料。从这些观测资料中,我们已经看到大地震的应力-应变前兆异常变化。只要再观测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408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地应变观测领先世界的重大进步
热度 1 2010-1-8 16:19
客观地讲,中国缺乏科学传统,对现代科学的贡献乏善可陈。但是,在钻孔地应力-应变变化观测领域,中国曾经是开创者。 近年来,国外钻孔应变观测发展迅速。例如,他们在一个钻孔中进行多种观测(应变、倾斜、测震等)的技术,是我们不曾尝试、需要迎头赶上的。又如,他们的钻孔观测深度已经在海底达到千米以下,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71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钻孔应力观测的另一桩公案
2009-12-25 11:02
钻孔应力观测曾经的红火,最终被一瓢冷水浇灭。这瓢冷水是这样的问题: 应力可以测量吗?力可以测量吗? 据说,某个大人物说不能。当时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也说不能。他们说力只能算出来,不能测出来。于是剩下的人已经说什么都没有用。应力观测手段最终被撤销,这个问题恐怕有釜底抽薪的效果。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15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钻孔应变观测的一桩错案
2009-12-24 10:39
现在所谓钻孔应变仪,观测的对象到底是什么物理量? 这种观测搞了这么多年,竟然还提出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有点可笑。但是这里面确实有错误,并且这个错误的影响非同小可。 所谓钻孔分量应变仪观测的是什么呢?这要从这种观测的理论基础说起。 垂直地表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187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