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与制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中任 实现计算机视觉学科与机械制造学科的完美结合。

博文

学术会议5年来蜕化之思索 精选

已有 7464 次阅读 2011-5-29 09:38 |个人分类:科研总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交流, 国际化, 国际学术会议

     最近,关于国际会议泛滥的讨论很热烈,治理的呼声很高,我也来凑个热闹。说实话,近5年,我也参加过3次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归纳一下,其发展趋势是:参加会议的外国同行越来越少,平均年龄越来越小,讨论交流的效果越来越差。
    笔者2007年参加了一个在厦门召开的ISPACS的国际会议,参会者有近1/3的来自外国的大学和企业,包括来自乔治亚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教授、学者和来自西门子等公司的工程师们,还有国内著名的李德仁、阮秋琦等教授,参会者绝大部分是30岁以上的中青年学者,还有就是一些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国内985院校几乎是每所学校都有代表,还有为数不少的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年轻学者。论文虽然都不长,但都有一定的创新性,审稿和修改都比较认真,录用论文大约250篇。没有浪费纸张地印刷厚厚的论文集,只是每人发了个会议论文光盘。会议限制了放空率,取消了poster,要求人人上台讲。所以,分了很多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气氛热烈。当然,2天的会议后还是安排有一天旅游和厦门地方戏曲晚会。旅游既方便同行们单独深入交流,也放松一下身心,更能游览美好河山,向中外游客展示了厦门的魅力,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次会议,开阔了学术眼界,还交了不少的朋友,这算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学术会议。
    后来又参加过两次很失败的学术会议:ISISE2009和MVHI2010。这两国际会议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国人,ISISE2009虽然还有不少的中年学者,可是学术水准不敢恭维,英文几乎都讲不清。到了MVHI2010,情况更为严重,参会的几乎都是25以下的年轻人,像我这种70后出生的人都成了老者了,当时有点惊呼中国的科技真是一日千里,未来充满了希望。等到会议开幕和讨论的时候,感觉真是“万分惶恐”,因为像我这种只是实实在在做了些工程应用研究的都推选到大会上第二个做报告,分会场的报告几乎都是滥竽充数。有个大学老师居然在讲自己如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仔细看看文章,除了文字是英文外,实在空洞无物。之后,我再也不敢参加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了。
    试想想,造成5年来学术会议的蜕变,谁之过?都是谁在办会议?谁审批的国际会议?谁制定的学术评价规则?又是谁把在学术探讨之风搞的一塌糊涂?
    说实话,相比越来越烂的教材出版和胡编乱造发表后无人看的大量中文期刊,我其实还是支持学术会议的,毕竟论文的根本宗旨是用来交流的,是用来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只要认真审稿、认真组织、认真交流,学术会议还是有生命力的。
    期待学术会议回归国际化,回归交流本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659-449125.html

上一篇:人生不能总常胜——从国米到陈刚
下一篇:毕业生快离校了,“根叔”们的讲稿准备的怎么样了
收藏 IP: 119.36.19.*| 热度|

23 黄富强 邸领军 王守业 王芳 肖重发 汪梦雅 武夷山 唐凌峰 王伟华 王随继 王启云 刘洋 高建国 余世锋 于锋 刘广明 谢鑫 逄焕东 苏力宏 肖振亚 梁进 zjie8108 zsxm2009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