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独立研究人士,目前主要研究: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如何应对变革

已有 3553 次阅读 2013-4-3 09: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历史学家, 社会变革, 历史发展, 能够

  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之中。几十年前,我们经常说知识大爆炸,指的就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同意这样的说法。

  如同清朝灭亡之际,还是有很多的保皇派出现。他们竭力维持皇权统治,认为中国如果没有了皇帝,那就会很糟糕。事实如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虽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但现在我们并没有出现当年那些保皇派所担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果我们现在还维持当年的皇权统治,那当然就有些糟糕了。

  当然一切只是假设而已,或许这样的猜想并不正确。这令人牵肠挂肚的,非常复杂的情感,也正是历史学家能够痴迷于其中的魅力所在。科学网上有很多历史学家,我相信他们的体验一定比我更加深刻。

  话说回来,即便不是如同社会变革那样伟大的变革的出现,我们身边仍然会不断出现各种变革的机会。这些变革的机会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适应这种社会变革的发生,免得如同当年的保皇派一样,成为历史的笑话。

  然而由于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稳定的状态,期望能够在人的一生中始终保持这种稳定的状态。因此变革的到来,可能会引起人们心中的一些不安。如何应对这些变革?需要理论的支持。

  现在有一种学习理论,被称作“变革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是基于成年人与年轻人的学习特点的不同而建立的。变革学习理论认为,由于成年人与年轻人的学习方式不同,成年人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增长自己能力的过程。成年人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对社会的批判过程。

  当然这样的批判,并不是一个对什么事情都去指手画脚的过程,并非是对什么事情都不满,然后发泄一番了事的过程。批判应该建立在已有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只有这样,成年人的学习过程才会发生。最终错误的想法得到改正,正确的认知成为成年人经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变革学习理论与人的认知规律也是相一致的。在青少年时期,面临着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要求,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打下牢固的基础,应对成年以后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需要。而到了成年,生理成长已经停止,并开始下降。每一个成年人都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完整的价值体系。在这一时期,如果还如同青少年那样被动地接受知识,效率是比较低下的,学习的质量也不高。这也就要求成年人必须采用不同于青少年的学习方法。

  如果说青少年的学习是一个信息不断输入的过程,对于成年人来说,变革学习理论认为,成年人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与外界持续的信息交流的过程。其中既有信息的输入,更多的则是信息的输出。随着年纪的增大,信息的输出所占的比重会逐渐增大。

  变革学习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比较一致的。中国古代强调了尊敬长者,具体表现出来的就是面对长辈,晚辈应该尽量多听取教诲。如同“程门立雪”这样的例子算是一个特例。这里长辈输出信息,而青少年接收信息。

  儒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反映了人的成长过程的规律。按照这样的思想,一个人先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是一个利用外部的信息丰富自己内涵的过程,而到了治国平天下,则是一个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社会的过程。如果说一个人青少年的时候需要格物致知,则到了成年人的时候,就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去治国平天下了。

  看来这种变革学习理论还是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的。

  当然古代文化总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作为成年人,面对这些东西,自然也应该采用一个批判的态度来学习。

  最后回到本文的主题,如何适应变革?

  既然变革时时发生,如果我们仍然采用青少年那种比较被动的方式来学习,你会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今天要学幻灯机,可过了若干年后,人家用上了液晶投影了。等你好不容易掌握了如何灵活操控液晶投影了,教室里已经更换上平板电视了。

  因此在这种变革的时代,你有永远也学不完的知识。然而并不是说学不了就不学了,实际情况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学习特点,用批判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你会发现其实不管是液晶投影还是平板电视,他们的本质同黑板都是完全相同的。当那些多媒体技术的神话被刺穿以后,你最终会发现只需要稍微改变一下过去的习惯,就能够得心应手地左右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毕竟一项技术的出现,是要方便人们的使用的,而不是要令我们变得更落后。

  更多有关变革学习理论的知识请参考:http://transformativelearningtheory.co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477-676422.html

上一篇:伦敦大学国际课程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的多语言交流
收藏 IP: 116.199.65.*| 热度|

2 罗春元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