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2012年大学自主招生的“变”与“不变” 精选

已有 3806 次阅读 2011-11-28 09:17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自主招生

      进入2011年10月以来,中国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进入了“群雄逐鹿”阶段。北京大学发布了《北京大学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清华大学发布了《2012年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12中国人民大学年自主选拔录取推出 “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等等。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年高考之自主招生计划开始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综观、通观、纵观这些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变化之处”与“不变之处”,这些“变”与“不变”反映了中国大学自主招生的困难与困惑。困难的是选拔创新人才的路径选择真是难,困惑的是大学自主招生走入误区,它让中学反感,让学生恐慌,让社会混乱。当然,这些“变”与“不变”也反映了中国大学自主招生艰难的创新。

      变化之一:农村学生受到照顾

      在这前公布的各名校“自主招生”新政中,北大实名推荐制中学名单,更多照顾边远地区的中学;清华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新政”中的“自强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三所大学正式加入清华大学之“自强计划”,四所名校将共同从覆盖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学生中选拔家境贫寒而德才兼备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办法中的“圆梦计划”则以优秀农村学生为招生对象,该计划对推荐考生明确提出“家中三代内无大学生”之条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试点高校在确定拟参加本校考核的申请考生时,应兼顾生源质量与区域分布的合理性,……向农村地区中学或申请考生适当倾斜”的政策要求。一时间,“向农村地区学生倾斜”成为2012年大学自主招生的一个最大变化,也是一个最为惹眼的关键词。

      向农村地区学生倾斜,在政策导向上没有错。它体现着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也符合公平正义之最大限度满足最小受惠者的利益原则。终归,这些年重点大学学生构成中,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小。但这也应该有一个限度,不能打着招收农村学生的旗号,干一些有违公平的事宜。  

      变化之二:规定候选学生上限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有两项数字性规定。其一,“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人数一般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其二,“试点高校组织专家组,……按自主选拔录取计划数的适当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最高不超过200%)择优提出候选考生”。 对于第一个数字,教育部曾在2009年取消了生源良好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超5%”的限制,目前,清华和北大的自主招生比例均已超过5%。但这个5%却受到很多考生和家长的质疑,被视为破坏教育公平。2012年教育部重新规定自主招生计划不超总计划5%的规定,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从目前趋势来看,这一数字目标可能要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所突破。第二个数字目标,则是教育部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中的“新变化”。这有利于扭转各大学为了“掐尖”,无节制地认定自主招生候选人,给考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也有利于考生理性选择自主招生学校。

      两个数字控制指标,表明教育部对大学自主招生政策的理性调控,呼应了社会对自主招生的困惑与质疑。

      不变之一:综合学科导向没有变

      虽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要坚持方向,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着力完善高校自身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继续探索部分试点高校联考。各试点高校要加强领导,精心实施,积极探索学校自主考核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综合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模式,引导中学开展素质教育,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但从实践上看,应试教育性质的综合学科导向没有变。各中学在推荐“自主招生候选人”时,仍是以学科综合排名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学校以“创新”、“拔尖”、“领军”等为依据推荐自主考试候选人,就难以“服从”。因为,这些关键词很难有明确的内涵,在当下社会普遍缺乏诚信的情况下,没有那位中学校长敢冒这个险。以成绩为标准,最易得到家长和学生、社会的认同和认可。

      由此来看,当前的自主招生并不成能为高考的“重要补充”,也难以承载“促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不变之二:掐尖性质没有变化

      自2003年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试点以来,自主选拔招生一直是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自主考核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模式。但近年来,它却成为各大学“掐尖”的重要手段,名校为抢优秀生源甚至“不择手段”,使自主招生饱受争议。但今年教育部的“通知”和各大学的自主招生新政,对此没有任何实际性扭偏。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探索部分试点高校联考”,实质上是肯定了“各校联盟”,这可能助长“掐尖”的迅猛势头。2012年,各大学更是把“掐尖”明目张胆地列入自主招生政策,全然没有了招收“创新人才”的面具。如北大要求校长推荐的学生“基础学业成绩位居(评估)全年级前5%以内(文理科类分列)”;中国人民大学规定:进入“校长直通车计划”推荐序列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进入“圆梦计划”推荐序列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

      大学“掐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既不符合创新人才选择规律,也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自主招生的“变”体现着教育部和各大学对自主招生政策的理性调整,自主招生的“不变”则说明,目前大学自主招生并没有找到实现此项制度设计目标的路径。由此观之,要实现、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和“破格录取”目标,大学自主招生还要做更为扎实的探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436-512411.html

上一篇:中国大学有问题之学术权力边界篇
下一篇:“五个一工程”: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7 许培扬 张彦斌 刘建彬 王涛 桂耀荣 赫英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