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企业老总之问:“大学为何越来越培养不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精选

已有 7734 次阅读 2011-4-15 09:40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之道, 老总之问

前日出差到山东,在济南,我的老乡、山东著名企业家Y先生向我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老刘,你研究高等教育,我问你一下,你们大学是怎么了,怎么越来越培养不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我有点无语。接着他说,“不用说我们那个年代培养的大学生,就是小L(注:一名1999年毕业的专科生),现在也是我们分公司一级总经理。为何现在的毕业生,包括研究生,都没有那时的专科生水平高呢?”一时我不知从何谈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今天就以博文的形式来一个综合回答。为了避广告之嫌,也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文中名字以字母代替。

这一问题在影响力上可以说是超“钱学森之问”的一个问题,因为它直接面对的是整体的中国高等教育。同时,也一问题也关连着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问题。想要回答清楚,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姑且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回答之。

第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一个附加结果。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以下,该国高等教育为精英化教育阶段;当这一超过15%时,该国高等教育就进入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阶段不只是高等教育量的增加,也是质的变化。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管理模式、教学方式、质量评估等会发生质的变化。我国2002年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现在这一比例在26.5%以上。一般认为,随着入学率的增加,高等教育质量必定下降,或者说,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必须多元化。用精英标准来评价现在的毕业生,就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因为录取率的增加,成绩平平的适龄青年进入了大学,也客观上会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一个直接结果。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国家对大学投入的增加,大学问责也在加强。各种形式的排名、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期待增加、政府评估的影响,都在强化或者诱导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各种形式的排名、包括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都以科研为导向,以学科为导向。同时国家的投入机制也是重在科研。在这种机制的诱使下,大学形成了科研第一的办学思想。大学的一切工作围绕科研来进行,科研指标成为追求的GDP。在举国大学重视科研的浪潮中,也伴随着另一种现象的发生,即科研与教学的分离。大学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和联系越来越弱,甚至没有关系。作为大学中心工作的教学成为边缘化的活动。校领导重视科研、轻教学,教学重科研、轻教学。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可以得到名利双丰收,而安心教学工作的教师则难成一事。其结果就是,教师不安心教学,更不安心教书育人。这种现象的一个直接结果,教师视教学为包袱,教学上不投入,与学生不交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越来越少。同时,学校在教学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少,大班上课,纸上谈兵式的实习成为一种常态。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第三,大学浮躁风的一个次生结果。

在八年抗战中,中华大地因为战乱而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在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的物化风也愈演愈烈。如今的大学,在和平的环境里,也难以找到平静的书桌了。可怕的是80年前是大学人想学而不能学;如今却是人们从心里不想学。安心教学的领导越来越少,安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安心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人们的追求体现出多样化、浮躁化的特征。大学更多地是追求有多少博士点、有多少国家级项目和奖励;教师更多追求发表多少高层次论文,获得多少科研经费;学生追求搞好多少关系,提高了多少就业能力,丰富了多少社会资本。大学里,人们似乎越来越实在,越来越物化,越来越功利化。人们视整天从事教学、科研的人为“傻”,视安心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学生为“书呆子”。在这股浮躁风中,大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在下降,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越来越少。人们不再尊重、敬畏自己的学科与专业。如今,只要是节假日,普遍大学的校园、各地的大学城甚至可以说一个“鬼城”:图书馆、实验室都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在这种氛围下,如何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呢?

在以上三点的主导作用上,再加上其它方面的推波助澜,如不正的社会风气;庸俗化的人际交往;独生子女化的大学生等,都在影响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当然分析这一问题也算容易,要解决这一问题则显得更为艰难,甚至是无从下手。但愿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大学有良策出现,救救中国大学,救救中国大学生。

此文载《现代教育报》2011-04-0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436-433429.html

上一篇:大学到底应该如何选聘处级干部?
下一篇:大学继续教育的三大职能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34 武京治 侯成亚 柳东阳 谢鑫 佟冬 罗汉江 张骥 王涛 王中任 李冰 杨新磊 吕喆 于锋 王修慧 林中祥 吴锦宇 郑永军 文绍 刘建兴 梁进 罗帆 党晓栋 郭桅 余昕 ycjyf lftkf 侯振宇 wgq3867 zzjtcm blowyoureyes seh123 ahsys slchejy mbb

发表评论 评论 (9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