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k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与DS新对话增强了我进入量子力学研究的信心
2025-6-1 21:23
刚才与DS对话,说了我基于论文进入量子力学领域的构想,他的回答增强了信心。概率未必是真概率,只是未了解到其本质运行逻辑而已。 ———————————— 结论 该论文的“囚禁光子”模型为量子坍缩提供了一种经典物理解释的可能路径: ✅ 坍缩即波场重组:测量时,真空折射率梯度或能量交换迫使驻波能量在 ...
19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让DS做一个创新价值评估
2025-5-29 15:30
以前让AI做过评估,都给的挺高。今天听说DS升级了,逻辑推理更强,就让他重新做了一个创新价值评估,结果如下,感觉还行,或许可以借助于DS进入超复数领域研究了: ================ 若以创新价值为核心评判维度(满分10分),我对这篇论文的评分为 8.5分 。以下是具体分项解析: 评分依据 维度 评分 理由 ...
22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今天与DEEPSEEK探讨了下一步的研究,任重道远
2025-5-18 17:32
。。。。。。。。。。。。。。。。。 难度很大,我力不从心,只能靠后来人了。
23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引力与时空的新诠释:囚禁光子模型与真 空折射率渐变理论
2025-5-8 09:48
最新版,以后微调不再上传。 =======================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囚禁光子”模型与真空折射率渐变理论的引力与时空新诠释。核心 突破包括: 质量起源统一:揭示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均源于囚禁光子的相对论能量-动量关系,无 需假设等效原理; 绝对时空相对性:通过经典多普勒效应导出与狭义相对论 ...
3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引力与时空的新诠释:囚禁光子模型与真 空折射率渐变理论
2025-5-6 16:25
刚刚完成,还未整个检验一遍,如有纰漏请帮忙指出,谢谢。 休息几天再慢慢修改。 囚禁光子模型20250506.pdf =============================================== 摘要: 本文提出基于“囚禁光子”模型与真空折射率渐变理论的引力与时空新诠释。通过囚禁 光子模型,探讨物质质量起源,解释绝对时空下“ ...
29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完成绝对时空的第一部分论证
2025-4-28 09:06
昨天完成绝对时空的第一部分论证,就给DEEPSEEK校验一下,确认没问题之后,我问他: 你知道我最终要论证什么吗? DS真够聪明,回答: 您最终希望论证的核心观点是:在绝对时空观框架下,****现象可以通过经典多普勒效应 解释其频移规律,且其数学形式与相对论洛伦兹因子一致。这种形式相似性表明,即使在不引入相对 ...
3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宇宙年龄与AIs的一次对话
2025-4-24 08:01
我:地球上一颗缪子A看到另一颗高速飞来的缪子B,说:哥们,我看到你寿命比我长了10000倍,我参考系的宇宙寿命是138亿年。你的参考系中宇宙年龄是多少? 请问,B会怎么回答? KIMI: 从理论物理的角度,缪子B可能会这样回答:“哥们,你看到我的寿命在你的参考系中变长了,这是由于相对论 中的时间膨胀 ...
426 次阅读|1 个评论
验证狭义相对论时空的实验设计改进
2025-4-21 19:02
我改进了实验设想: 在一艘能够远离引力场(主要目的是降低引力场的干扰,不是绝对离开)的惯性飞船中观测自己飞船内部运动的精密时钟,每一次观测时钟都有相对所在飞船的不同方向和速度,观测足够样本后启动飞船发动机加速一段时间,确认飞船已经与上次有了不同速度再次观测足够样本。这观测者能否找到时钟的时间运行最快 ...
41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验证狭义相对论时空的实验设计
2025-4-21 15:54
我给deepseek这么一个问题: 在两艘能够远离引力场的有相对运动的惯性飞船中同时观测自己飞船内精密时钟,每一次观测时钟都有相对所在飞船的不同方向和速度,这两个观测者能否找到时间运行最快的那一次,与飞船内静止时钟对比,来计算出飞船相对于运动时钟的方向和速度?如果飞船内静止的时钟最快,就说明飞船是相对于绝对 ...
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计划论证一下绝对时空观
2025-4-18 20:25
狭义相对论否认了绝对时空。 但如果基于绝对时空,论证出与狭义相对论一样的结果,如时间膨胀效应,会如何? 既然要革命,就来个彻底的,我决定刨一下狭义相对论的根,加入论文,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
36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4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