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ls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lsn

博文

地球表面处于高温小密度物的分(8)/李务伦

已有 1395 次阅读 2021-11-9 17:0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上一文在主要用球内性质简单说明一些学者的地球动力成因,尔后利用热结构图示推演了表面小密度物的演变,其中还涉及了转换断层、三联点和小密度物的合。然而根据目前大陆的开合与漂移研究,小密度物形成统一的大陆后,并非稳定,在一定的时间后将产生分裂、漂移。根据分异与受迫热对流-热结构的特征(2)”的叙述,海底的扩张是由对流引起的;另根据杨学祥以对流为基础,通过数理推导出地球的差异性旋转,而这种差异性旋转,后又被证实确实存在;因此以对流为主的主导地球陆地分裂、漂移始终存在;地球自转离极力,根据一些学者的计算,其应力量级很小,远远不足以使得陆壳分裂,所以下面以受迫热对流讨论陆地分裂与漂移。这时的受迫对流的热能来源主要来自位能的转变和放射性。网状周期性地球构造动力的合力场强度解释一文中叙述过,为了使这一系列文连续,下面就通过热结构简述小密度物的分裂和漂移。

在系列文中(7)中,最后的点源热结构,使得小密度物汇集一处,而形成球冠。强的点源热结构不断地扩展,压缩小密度物的存在空间,同时使得位于小密度物范围的热结构一是淹没,二是死亡。另外还造成收缩的小密度物下物质不能依据球内性质进行展布,即物质将存在富余,这种富余将在球内性质的作用下,横向展布并激起热能的产生,从而造成铁类物质边界上部,重新产生新的类如系列文(7)中图1-4的热结构演化。这种热结构的演化成长,和过往的热结构间,不断地产生新的动态平衡,当一部分新的热结构撕破小密度物,会突出出来,还会有一部分难以突出出来或夭折。这就形成了李三忠博士大陆微板块的理论和物质基础(如错解李老师的理论,请李老师指点!)

在小密度物分裂的过程中,原来引起小密度物合的老热结构在达到最强后,会随着小密度物下的新热结构的出现,特别是新的热结构撕裂小密度物,并使得撕裂的小密度物不断远离,因而造成原热结构范围开始连续性收缩和热结构连续性范围减少。老热结构范围减少的原因,是热结构铁类物质和重核素在大的点源热结构中,受到裹挟,分异物会越来越少,从而使得热能减弱,热结构范围在新的强的热结构作用下收缩。新的热结构范围不断的扩大,老的热结构不断地收缩,表面上就可以得到小密度物的漂移。

新的热结构的强到一定时期,同样会引起老的热结构范围内下物质不能依据球内性质进行展布,即物质将存在富余,这种富余将在球内性质的作用下,横向展布并激起热能的产生,从而造成铁类物质边界上部,重新产生新的类如系列文(7)中图1-4的热结构演化,李三忠博士提出的海底微板块构造出现。而被裹挟的铁类物质和重核素在新的热结构中得以分异,使得收缩后的热结构范围,再次扩大,小密度物范围再次收缩,从而形成小密度物的再次合。杨巍然教授提出地球动力学的开合理论,在此认为不如上述过程来的明了(若错解杨老师理论,请杨老师批评指导!)。上述开合过程可用下图简单表示。

图片1.png 

1  小密度开合示意图

在图1中,从af,演示了小密度物从开到合,又从合到开的过程。热结构底部的负压,引起俯冲。强势的热结构不但引起近处的俯冲,还引起收缩处的俯冲。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一些小密度物下,不受干扰,在球内性质作用下形成大陆深根,同时不断的接受来自俯冲带上的小密度物的补充,从而使得老地层长期出露。而关于图1的过程存在的证据,图2的地震资料应能给予很明确的明示和证明。图2恰好证明太平洋在收缩,大西洋、印度洋等在扩张,间接证明热结构终存在,并且是网状的。

图片2.png 

 

2 消减带地震成果及俯冲态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3895-1311684.html

上一篇:地球表面处于高温低粘性态表面结构推演与小密度物的合(7)/李务伦
下一篇:地球降温与板块形成(9)/李务伦
收藏 IP: 111.26.1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