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Zoonoses原创|基于乳鼠接种过程中症状特征的分析促进从蜱样本中分离获得病毒

已有 1511 次阅读 2023-10-9 14:41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Monitoring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zing Symptoms of Suckling Mouse Inoculation Promote Isolating Viruses from Ticks

基于乳鼠接种过程中症状特征的分析促进从蜱样本中分离获得病毒

作者:Shuang Tang#, Sijing Hu#, Jian Xiao, Yanfang Zhang, Zhengyuan Su, Qiaoli Wu, Juan Yang, Xijia Liu, Zhong Zhang, Qiong Zhu, Junming Shi, Abilimiti Moming, Yali Deng, Zhaojun Fan, Rong Guo, Surong Sun, Yujiang Zhang, Shu Shen*, and Fei Deng*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病毒资源库邓菲研究员和沈姝青年研究员团队在Zoonoses发表研究论文《Monitoring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zing Symptoms of Suckling Mouse Inoculation Promote Isolating Viruses from Ticks》(分析乳鼠接种过程中的症状特征以促进从蜱样本中分离获得病毒)。

蜱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寄生性传播媒介,可携带和传播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随着科学家在不同国家的蜱中鉴定并分离出多种蜱传病毒后,揭示了其与人和动物疾病的关联。进一步研究发现,从蜱体内分离的一些病毒,如Dhori病毒、Palma病毒、Eyach病毒等,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发热、神经异常、脑炎,甚至死亡。所以,从蜱样本中分离病毒对开展蜱传病毒(tick-borne virus,TBVs )的病原学和致病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乳鼠接种是蜱病毒分离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该方法从蜱中成功分离病毒,而没有对整个过程和接种小鼠发生的可辨事件进行系统的表征。

本研究介绍了从制备蜱样本匀浆到乳鼠接种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的全过程。结果显示,乳鼠在接种后第4-7天处于发病集中期。80%以上的乳鼠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共观察到22种症状。其中13个症状是短暂出现的,在观察期结束时恢复,而7个症状是在整个观察期中乳鼠出现的持续症状。持续性症状如侧卧位、死亡,相比短暂性症状如精神萎靡、消瘦、翻身困难等,总体发病率高,成为主要症状。关注这些症状发生的时间点,可能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时间采集患病小鼠组织进行传代和检测,并可能有助于"预先判断"筛选出症状持续存在的群体进行传代,以便提高病毒分离成功率。

为明确病毒分离与乳鼠发病过程之间的关系,该团队对已成功分离获得病毒的乳鼠发病症状和时间进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本研究中的数据提供了利用乳鼠接种方法提高蜱样本中的病毒获得率的必要信息,这对今后从蜱样本中发现、检测和分离获得更多的病毒具有重要意义。

表1第1代( F1 )、第2代( F2 )、第3代( F3 )接种后乳鼠的发病特点

图1 第一代( F1 )、第二代( F2 )、第三代( F3 )乳鼠接种过程示意图

图2 三代乳鼠发病的总病程和不同症状的发病率随时间的变化

图3 三代小鼠短暂性和持续性症状特征

表2 对成功分离获得病毒组不同代次小鼠组观察到的症状进行总结

图4 经NGS和细胞培养后证实病毒分离成功组,三代( F1、F2、F3)小鼠的日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

通讯作者简介:

邓菲,博士,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病毒资源库主任、病毒资源与生物技术学科组负责人。长期从事媒介新病毒资源的发现、收集、保藏及病原学、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蜱传病毒的感染传播及致病机理研究。进一步开展重要蜱传病毒的感染致病机制、抗病毒药物筛选以及病毒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相关研究;基因工程抗原、疫苗等的研发;快速检测诊断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新型生物技术的研发等。

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等杂志发表SCI 论文100余篇。

沈姝,博士,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青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病毒资源库技术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发现、鉴定和分离(蜱传)新病毒、蜱传病毒潜在感染致病风险调查与致病机制研究、病毒感染与血小板应答和出血机制研究、蜱类携带病毒与传播分子机制及防治手段。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已发表SCI论文56篇。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ZOONOSES-2023-002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405284.html

上一篇:你研究发表论文的绊脚石可能是……
下一篇:【CVIA综述】左室辅助装置变革史
收藏 IP: 180.106.2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