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密西西比案例”尚需更多验证

已有 3489 次阅读 2013-5-12 15:04 |个人分类:栏目:科技事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刊记者/李 娜

     一个超越常规的治疗方案可能已经改写了一个艾滋病患儿的人生。

     3月3日,美国一个医疗研究小组宣布,经其治疗,1名出生时因母婴传播而携带艾滋病病毒的两岁半患儿,已经实现“功能性治愈”。功能性治愈是指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毒被完全抑制,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即使不再吃药,机体免疫功能也呈正常状态。继“柏林病人”之后,这个出生在密西西比的患儿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关注:该患儿体内今后会否再发现艾滋病病毒?这种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吗?“密西西比案例”对于艾滋病的治疗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大胆方案造就

第2例“功能性治愈”

     感染艾滋病的孕妇,在怀孕后进行药物治疗,可大大降低新生儿感染艾滋病的几率。然而2010年7月,美国密西西比的一位孕妇,直到临产前进行标准测试才知道自己罹患艾滋病,此时已经无法服用临产时的常规药物。

     对于大部分在分娩时或在子宫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婴儿,医生会在确诊感染前,对他们使用1~2种药物进行治疗,以降低感染几率。然而对于密西西比这个婴儿,主治医生Hannah Gay大胆为其制定了更加进取的方案:在婴儿出生30小时后,医生们开始对其进行治疗,并且使用了3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用注射器进行液态注射。路透社事后评论说,“一上来就用猛药治疗,药物的毒性很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盖伊当初的理由则是,这样做是因为这位年轻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

     事实证明,这个冒险极有可能是值得的。在婴儿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后,医生们认为这个孩子需要终身服药。然而在治疗1个月之后,婴儿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水平降到了常规实验室测试无法发现的程度。定期复诊1年后,孩子中断了半年用药和就医。待其23个月大时再被母亲带回就诊,Gay原本以为婴儿体内的病毒水平会很高,结果让她大吃一惊,所有测试结果都呈阴性,即便最敏感的测试,也只是发现了少量不能导致重新感染的艾滋病病毒遗传物质。这名患儿此后一直没有接受治疗,身体状况良好。Gay认为,女孩已没有治疗的必要,她已经实现“功能性治愈”。

     这是继著名的“柏林病人”案例之后,第2例实现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案例,只不过主角从一个白血病兼艾滋病患者换成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前者通过骨髓移植治愈艾滋病充满传奇色彩,后者可能更多得益于医生的果断。

复制?验证时间太短

     “密西西比病例”的治疗为什么能够取得突破?医疗人员和科学家们目前还不能解释清楚。Gay团队倾向于认为,这个孩子被治愈是因为治疗方法非常强有力,且在出生后迅速实施。药物阻止了病毒在短寿命主动免疫细胞中的复制,更重要的是,药物还阻止了被称作“CD4”的其他长寿命白细胞感染——这种细胞就像藏身所,艾滋病病毒能在其中藏匿数年。此外,CD4还能补充在主动免疫细胞死亡时损失的艾滋病毒。

     不过这种治疗方法是否值得推广,现在还不能确认。研究人员表示,密西西比婴儿的治疗结果与成人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很久才被诊断和接受治疗的情况几乎没有直接相关性。Gay本人也警告说,任何人现在想停止治疗,看病毒是否会再次出现都还为时过早。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工作就是要了解,还种疗法是否在其他高危新生儿身上也可以复制。

     还有科学家保持更加审慎态度。美国艾滋病研究专家Anthony Faucy甚至在电视采访中表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艾滋病病毒目前还藏在婴儿身体中的某个角落,只是现在检测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有可能被激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儿科专家Persaud说,科学没有绝对,我们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功能性治愈”,就是因为验证时间太短。

对艾滋病治疗领域的意义

     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后即被视作不治之症。之后虽然一直在探索各种治疗方法,但直到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鸡尾酒疗法”后,才使艾滋病从不治之症一夜之间成为像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治疗有了本质改善。“鸡尾酒疗法”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通过3种(或以上)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延缓病程,治愈艾滋病仍然是医生和病患的梦想,正因如此,2007年“柏林病人”的“功能性治愈”才震惊世界。

     “柏林病人”是一位同时罹患白血病和艾滋病的美国人,在濒临死亡之际被医生进行骨髓移植,不仅成功治愈了白血病,甚至连艾滋病病毒也检测不到了——他被“功能性治愈”了,缔造传奇的钥匙是植入他体内骨髓中的1种天然抵御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基因CCR5-32,之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通过基因疗法来抵御艾滋病。虽然人们一直对“柏林病人”津津乐道,但他的巧合难以复制,不具备推广性,甚至具有很大风险。而现在密西西比病例的突破,似乎会给艾滋病治疗带来更大的借鉴意义。

     美国《科学日报》网站称,“密西西比案例”提出了一个诱人的可能,不同感染人群可以通过不同方法治愈。柏林病人的治愈缘于一系列复杂、昂贵、高风险的医学步骤,而这个新的案例确实是花费相对较小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密西西比案例”也凸显出早期诊断治疗的必要性。Gay说,“预防其实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我们已经有了经过验证的治疗方法,通过确认和治疗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可以阻止98%的新生儿感染。”但是,在贫困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医疗条件无法保证必要的产前检查和阻断治疗,而全球每年有30万~40万艾滋婴儿出生,其中90%来自这里。如果“密西西比病例”的治疗结果被进一步验证成功,那么不仅对于母婴传播艾滋病的治疗意义重大,也必将对全球艾滋病控制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为媒体综合报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689141.html

上一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梅森素数”
下一篇:从“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 人类心智的演化
收藏 IP: 123.122.1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