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2011-13读者之声

已有 2712 次阅读 2011-5-12 13:57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之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佼佼者, 见面会, 编辑部, 影响力, 新闻媒体

期待《科技导报》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的佼佼者
      我与中国科协《科技导报》接触源于2004年参加“中国科技期刊百篇优秀论文评选”,之后成为《科技导报》审稿专家和编委,并先后参加过《科技导报》5~6次主编工作会。此外,我还多次参加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与科技导报社承办的每月一次的“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推荐论文评选活动,我自己也在一直努力为《科技导报》撰稿、组稿。从这些经历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科协的温馨和《科技导报》的发展,不自觉将自己融入了科协、融入了《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编辑部是一个团结、进取、奉献的团队,每位成员都在为尽快提高《科技导报》的影响力尽职尽责。他们密切跟踪国内外科技界的研究热点、重大事件、最新科技成果和公众关心的科技问题,及时查阅大量信息,第一时间对科技进展进行报道,对科技动态进行评述。例如,在“科技事件”、“科技风云”栏目,针对近年来议论纷纷的气候变暖和2010~2011年的寒冬,发表了“千年极寒,谁制造的寒流?”(2010年第21期);针对我国科技界成果的浮夸风趋势,发表了“‘世界第一’的思索”(2010年第23期);针对世界主要国家花费巨资进行的植物基因组大规模测序计划和我国科学家的蠢蠢欲动,发表了“基因组测序能否拯救人类”(2011年第4期);针对西安交通大学某教授因所获国家发明奖涉嫌造假被撤回事件,发表了“国家撤奖会否也是一片浮云?”(2011年第5期);针对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先后发表了“福岛核事故会否‘辐射’核工业?”(2011年第9期)、“日本被核事故牵着鼻子走”(2011年第11期)。这些文章紧紧吸引读者眼球,引发了科研工作者的共鸣以及思考。诚然,当今科研活动中还存在很多不令人如意的地方,如科技项目中的连帮结派、课题预算中的虚无飘渺、计划执行中的掐头去尾、经费支出中的随机应变、成果鉴定中的沾亲带故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需要更多像《科技导报》这样的期刊去呼吁和改变。
      定期召开主编工作会对每期拟发文章进行最终审核、主编亲自为期刊撰写系列连载文章,这些举措在国内期刊中恐怕为数不多,这折射了主编和编辑们对期刊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主编心语”对于博士生夯实基础、科学选择研究题目、扎实开展实验研究和正确面对困难挫折等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也为博士生导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供了宝贵经验。“优秀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也是《科技导报》独具匠心的地方,得到了学子们的广泛响应,对培养优秀年轻人才和孵育高水平研究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尝试。科技工作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可以在“智力休闲”栏目得以放松,顺带梳理一下研究思路。
      《科技导报》将期刊的努力方向确定为中国的Science和Nature,这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为什么国外能够打造出顶级综合类刊物,中国就不可能出现呢?《科技导报》的论文涵盖了自然科学主要研究领域,已经为冲击中国顶尖综合类科技期刊奠定了基础。只要广大科技工作者无视短期名利的驱动,明辨现行评价考核体系的弊端,从促进国内研发水平提高的大局出发,将有分量的研究论文、成果与国内同行分享,而不是发在国外期刊上束之高阁,这也不失为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一种表现。在短短的5年间,《科技导报》从月刊到半月刊再到旬刊,论文水平明显提高、发行周期明显缩短、时效性明显增强。相信《科技导报》在主编、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其质量将越来越高、影响将越来越大,读者将越来越多,它正在成为科技界的良师益友,日后也必将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品牌和佼佼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叶兴国
(此文为“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我看科协这五年》选登)

===========================================================
从事科学研究须具备的十大要素
      1. 善于发现机遇,具备远见和洞察力,尤为关键。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非常关键。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 要有“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因此,科研工作者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 做好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要具有良好的人品。人品的塑造重在“修身”,而“修身”当有“冷月清照”的心境。
      4.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两旁,有各种各样的诱惑。一旦认定了,就只能笔直向前,不要轻易受环境的影响,莫贪恋道路两旁的风景。在科学工作者眼中,只有前方的道路才是前进的方向。
      5. 要具备团队协作意识,要有坚强的团队后盾,科学研究只靠一个人显然是很难取得大成就的。这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主宰一个学科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6. 科学研究,必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仅有大胆的假设没有认真的论证,只能称为空想。反之,连大胆的假设都提出不来,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炒人家的剩饭。
      7. 冒险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要保持开放,不能与世隔绝。勇气,以及不惧怕困难的韧性,这是科研工作者能够百折不挠的源动力。
      8. 跨领域的研究容易出大成果。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领域之间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成果。”因此,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9. 对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兴趣。这种热爱可以比拟为对爱人的情感一样浓烈。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人痴迷、执著、甘愿放弃常人享受的乐趣,充满激情地持续奋斗十几年。
      10. 向胜利者学习才能越学越聪明,但是“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也十分重要。正如数学大师陈省身把他的成功归结为四个正确: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去到了正确的地方,找到了正确的老师。后进者要想搞好科学研究,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其减少走弯路的概率。

——中南大学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  王进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443366.html

上一篇:地震发生具有时间结构
下一篇: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7)
收藏 IP: 123.124.137.*|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