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地震发生具有时间结构

已有 3008 次阅读 2011-5-12 11:14 |个人分类:栏目:封面图片说明|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时间, 汶川, 现实生活, 地震发生, 活动周

      《科技导报》2011年第13期封面图片中,展示了汶川余震、智利余震发生时的日月位置。汶川余震:在月相为望侧半月中,地震发生在下半夜;在月相为上下弦后的一周内,地震发生在午后的6个小时中。智利余震:在月相为朔侧小半月中,地震发生在下半夜;在月相为朔前后或望后至下弦,地震发生在正午前后至前半夜。特别是汶川余震不发生在上午9:00前后;智利余震不发生在上午8:00前后与子夜11:00前后。稍长一点的时间窗结构为1/10周年,即1/10的365日(≈36.52日) 。汶川余震与智利余震两者都发生在图中的下半圆侧,而与初相位成180°的上半圆侧不发震。上述各类特征若是归因于地震发生的随机巧遇,其成功概率仅为10-4—10-6。如此小的概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相遇的。而今日竟屡屡出现,似存在着必然性。这只能归因于地震的发生与日月位置有关联,也就是地震发生具有时间结构。
      本期第18—23页刊登了赵树贤、许绍燮等的论文“地震发生与日月运行之关联”,基于第23、24太阳活动周发生的全球M≥7.8级以上大震数据、汶川余震和智利余震数据,发现地震的发生与日月位置存在着关联性、地震的发生与太阳风磁场到达地球的优势聚集方向存在着关联性,说明地震的发生与日月运行有关联。所用地震事件有两类:一类为余震——2008-05-12 M8.0汶川地震M≥5.0强余震与2010-02-27 M8.8智利地震M≥5.5强余震;另一类为1997—2010年全球M≥7.8大地震。虽然参与分析的地震事件数不算很多,但从两类各自不同的代表性以及所使用地震震级与地域的跨度,仍可望其结论具有普适性。该文提供了众多地震发生与日月运行关联的证据,其随机发生概率多为10-4—10-6,小概率为不发生事件,但竟然发生了,表明它们之间必定有其非随机的统一成因机制控制。本期封面图片可视为地震发震具有时间结构代表性的典型证据。
      本期“卷首语”发表了许绍燮的“地震应可预测”一文。
      诚然,精确掌握地下深部的构造与动力是探索地震预测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对其给予十二万分之重视是完全应该的。但毋容忽视,“天外来客”也有可能在地震发震的过程中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探索地震预测尚须关注“天外来客”。本期封面图片由许绍燮提供,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朱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443295.html

上一篇: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2011-04-21至2011-04-30)
下一篇:2011-13读者之声
收藏 IP: 123.124.137.*| 热度|

3 王号 陈辉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