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her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sherong

博文

魏于全院士与司履生教授的故事—院士和院士制度异化(24)

已有 28566 次阅读 2011-10-10 03: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 office, style, black, 西安

魏于全院士与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的故事很复杂也很精彩,魏于全院士遭诬陷?还是司履生教授的提告合理?最后的结局很正常—悬念片。
一、魏于全院士
    2003年,魏于全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3月3日,魏于全院士成为“川大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8名副校长”之一。
    魏于全院士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6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是“十五”“863”生物与农业技术领域生物工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报道资料)
二、魏于全院士事件
    司履生教授质疑魏于全院士学术造假的公开信--《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于2005年8月递交中科院,由于一直没有收到回复,于2006年3月26日在《新语丝》网站上刊发,公开质疑魏于全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和《自然医学》杂志上的两篇重要论文造假。
    2006年3月28日
    四川大学学校网内BBS上发表的声明表示:“鉴于杂志编辑部2003 年就已经对文中提到的魏于全院士的论文进行过核实并证明了魏院士论文结果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此事已有确实的证据,在没有其他新的证据之前,为避免以讹传讹和不必要的误解,关于此事件的讨论做了合集,希望大家理解。同时希望大家爱惜自己学校声誉,不要人云亦云,做别有用心者的帮凶。”
    2006年3月29日
    魏于全院士向“新语丝”网站发去实名回复,回复中附有其2003年答复杂志编辑部疑问的原文。
    魏院士回复说到:“司先生很多问题的提法本身是不准确的,甚至还是错误的”。
    2006年3月31日
    魏于全再次实名向“新语丝”发去“魏于全对拜访司先生的情况说明”。说明自己劝阻司履生在杂志上发表相关评论文章是因为“我认为他的两篇评述文章如果发表,对于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先生是不利的,可能会影响他的学术声誉。我当时的本意的确是不希望他发表这样的评述论文,或者至少是应该进行大的修改以后再发表,以维护老先生的学术声誉。”
    2006年4月1日
    魏于全院士就方舟子提出的疑问,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答复。指出质疑者使用了论文中由于印刷问题而导致的错误公式。并解释了实验中具体实验手段的部分细节。并表示愿意前往西安交通大学,与质疑者司履生面对面交流。(2006年04月12日,竞报;2006-4-13,东方早报)
     2006年4月13日
    《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写的《七问“论文迷局”》一文。
    2006年4月15日
    四川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声明:魏于全和司履生之间是学术观点争论,对学术问题已有调查,魏于全并不涉嫌造假。
    2007年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给司履生回信:
    我们2006年3月30日收到您反映魏于全教授有关问题的信后,于2006年4月6日致函其所在单位四川大学进行调查,四川大学向我们反馈了调查意见。之后,我们又组织了同行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咨询评议,并提出了意见。但根据目前情况,由于证据不全和意见的分歧,还不能作出最终的结论。  
    我们对此事十分重视,并严格按院士章程及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将继续关注并与有关部门沟通与协同。
三、魏于全院士事件还有模糊的空间
    1、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事 
    《人民日报》介入魏于全院士事件,这是史无前例的事。
    真因为《人民日报》的介入,问题得到快速反应。《人民日报》4月13日发表《七问“论文迷局”》,四川大学于4月15日发表了魏于全院士事件的声明。
    而此后,有关单位又慢下来了。9个月4天后的2007年1月19日,司履生教授收到了《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给司履生回信。
    2、网友对魏于全院士事件的有些问题还在云里雾里
    (1)司履生说:魏于全在2000年到2003年之间一共发表过7篇外文论文。“我统计过,要支撑这些论文在实验中他一共要使用上万只实验鼠。据我所知,以魏于全实验室的规模,不可能在三年的时间里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实验”。并且,在论文中,“他的很多数据据说都是长期观察的结果,有的观察期长达两年。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对于他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要验证他的论文造假,验证者就必须按照他的论文描述,重新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实验,这对于个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我呼吁中科院能够介入调查此事。”
    (2)魏于全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论文参与了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作为评审组成员,他当时就对论文提出了质疑,并反对将基金发放给魏于全,但基金委最终还是批准了这笔总额100多万元的基金。
    第四军医大学教授黄高升告诉记者,当时的条件没有现在好,所有评审专家都只能看到参评者送交的论文摘要。当时司履生对魏于全的论文提出了一些疑问,认为魏的实验思路非常奇怪。这一评价也引发了评审组其他老师的关注。“我记得有一位老师就说,魏于全的这个实验,在思路上有一点像文革时候曾经风靡一时的鸡血疗法。”
    当时魏于全申报材料的主审、原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周爱儒现已旅居美国,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通过邮件与他取得了联系。昨天,他在回邮中称,当年他也对魏于全论文存在疑问,并由司履生通过电话向魏教授求证,但“未能获得满意回复”。后来,评审组给出的结论指出:“建议组织一个专家组对魏的工作,包括原始实验记录进行检查与核实。若确证事实,则同意资助。”事后,这一检查是否进行,结果如何,自己均不知道。他建议魏于全提供当时实验的原始记录,并在专家监督(如中科院组织专家组)下,重复有关实验,以澄清疑点。
    (3)司履生将质疑文章发给《自然医学》,该杂志将其删短以后,安排在2003年9月发表,“刊物都已经把清样给我发过来了”。司履生称,魏于全则在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多次携带礼物赴西安向司履生求情,并承诺提供科研经费。由于多方压力,司履生暂时收回了这篇文章。
    魏院士说,他的确去拜访过司履生,但是两次不是五次。魏说,司履生对他的研究有很多误解,所以在西安办事之余和对方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至于司履生说他送了什么“大礼”,实际上是他在候机厅里买的一些成都特产,总共不到100元钱。魏于全院士说,“司先生作为一个长辈,他也是我导师的好朋友,按人之常情,带点家乡小特产也是对长辈的尊敬,总不能空着手去。”
    (4)司履生说:“2003年,我给《自然•医学》写了一篇评述性文章,当编辑部接受我的短文以后,要他写回复文章时,他一连5周,每星期五从成都飞到西安,星期六到我的办公室恳求我一定不要发表这一文章。”
    “他说,这对他十分重要,关系到他的个人名誉。只要我将文章撤回,他愿意给我资助100万元的科研经费。”“除了他亲自来以外,他还动员我的朋友,以至我认识的熟人,对我进行劝说,要我放弃发表那一篇评述。”
    这一年,魏于全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1月底,魏于全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50年来的第一位院士。
    魏于全院士说:“在我与司先生的交流过程中间,他谈得最多的是西部的科研人员缺少科研经费。”魏于全说,“我考虑他是不是想与我们一起合作,于是建议我们与他们合作,发挥他们病理学的一些优势,做些研究,以便将来能有更好的基础共同申请一些大的项目, 例如100万以上的项目,他听了我的建议以后很高兴。后来,在我与司先生的交往中,我发现我与司先生很难沟通,当然主要还是缺少共同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
    ……。
四、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最终结论似乎在媒体上见不到,现代高鹗似乎还没出世。
    可能属于“国家机密”。

不能再进行下去了,因为这一事件还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有关。

魏于全院士:之前见过他。认识,但谈不上很熟。也不光是因为学生工作的事情。
  1998年、1999年时,他的实验室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两次都通过了初审,但没能通过复审,那时我是评审组组长;2001年,我申请国家基金的时候,他是评审,拼命反对,2003年我评院士,他又出来胡搅蛮缠。
  他的指控没一条成立。
    那一年,韩国的“黄禹锡事件”正热遍世界!
    ……。

又:当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位担任系主任多年的老教师跟我说,你要入党,你要争取担任干部,不担任干部,可能有很多不容易的地方。

是啊,有组织好啊!

组织能保护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894-495042.html

上一篇:你怕被跟踪吗?--手机话题之高科技的利与弊
下一篇:北大清华人大校长PK大奖—院士和院士制度异化(26)
收藏 IP: 114.250.73.*| 热度|

1 李学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