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s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sbj

博文

令人期待的新型可吸入性给药的肺癌治疗方法

已有 420 次阅读 2024-4-15 17:06 |个人分类:肿瘤治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种新的可吸入的肺癌治疗方法之所以令人期待的原因是:它能够将IL-12 mRNA直接吸入肺部,并传递到肺部肿瘤细胞,通过这种方式来抑制肿瘤生长,并能通过促进全身免疫反应来提高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人体细胞可以通过分泌释放的包裹着脂肪、蛋白和核酸等物质的囊泡体来相互通信,这些囊泡体,也称之为细胞外囊泡或外泌体,可以帮助调节机体各种生理过程,可以看作是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纽约Columbia University生物医学工程学程柯教授的一项研究,利用外泌体携带白细胞介素-12 (IL-12) mRNA,通过呼吸道吸入的方式,在局部对肺癌提供基于mRNA的治疗,吸入疗法完全是非侵入性的,不需要护士用静脉注射针头刺破皮肤输注IL-12,不会像IL-12全身治疗那样会导致很大的副作用。 

这项研究引起的关注,主要是因为综合了三个领域的优点,这些领域也是研究人员和生物科技公司关注的热点:1. 利用新兴技术细胞外囊泡进行治疗;2. 采用吸入方式治疗肺部疾病;3. 可以用安全的方式能将强效剂量的IL-12 mRNA递送给患者进行免疫疗法。 

Screenshot 2024-04-15 170114.jpg

                           将外泌体携带的IL-12 mRNA(蓝色小球)吸入肺部送达肺癌细胞

肺癌伴有极高的死亡率,许多患者发现时已经时疾病晚期,治疗方法一直不够理想,常常导致器官严重受损。开创新的治疗方法是迫切需要的。几十年来,IL-12 已显示出抗癌的作用,但早期的临床试验往往引发了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大多数IL-12治疗是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静脉输注的剂量通常受到毒副作用的限制。而细胞外囊泡(外泌体)的方式可能会改变这种情况。外泌体的优势之一在于它们是由人体或培养细胞自然分泌的,毒性很低,而且可以有多种方式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本项研究目前正在尝试将IL-12的mRNA植入外泌体的新型给药方法,在不影响健康组织的情况下靶向肿瘤细胞。 

在实验小鼠通过鼻子吸入外泌体包装微粒后,发现,这种方法能向肺部癌细胞输送更多的IL-12 mRNA,并且在对抗肺癌时副作用很小。治疗3天后,发现肿瘤内出现了大量抗癌T细胞。此外,外泌体还能促进产生更多杀伤癌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和单核细胞,这些都是免疫系统激活的标志。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些像疫苗一样,能训练免疫系统对抗新接种的癌症。外泌体递送的药物很少进入血液,副作用也极小。吸入治疗不会影响正常呼吸。 

外泌体是新的研究领域,曾一度被视为 "古怪的生物现象 "或细胞垃圾,但现在却成了医学研究的热点,外泌体除了具有作为药物载体的潜力,本身就能治疗从伤口愈合,肺炎,心脏病发作和肠道疾病等多种疾病。 外泌体也是可测量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检测方法。一种基于外泌体的前列腺癌检测方法--ExoDx 已经上市。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寥寥几篇研究报告,到增加至现在的9000多篇,凸显对外泌体研究的爆发式增长。在癌症领域对外泌体的研究尤其受到关注。根据2021年Annals of Oncology上的一篇报告,外泌体用于癌症治疗和检测的临床试验,远远超过了用于糖尿病、心脏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目前有52项利用外泌体进行癌症诊断或治疗的临床试验已经完成。

这项外泌体吸入技术还能将其他药物输送到肺部和其他器官。其他潜在治疗目标包括急性肺损伤和肺动脉高压等肺部疾病。吸入的外泌体有可能通过嗅球或心脏到达大脑,因为心脏从肺部接受含氧血液。专家认为如果把药物集中在肿瘤部位,就可以避免药物扩散到全身。吸入性化疗的早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并不成功,因为呼吸设备会将有毒的抗癌药物扩散到空气中,或者只能将少量药物输送到肺部。新的给药技术会改变这种状况。外泌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够在肺部停留相当长的时间。这就延长了药物的接触时间,提高了疗效,同时又不会产生毒性。 

EV IL- 12.jpg

IL-12曾被认为是强效免疫疗法药物之一,但其严重的副作用使得20世纪80年代时的临床研究停滞不前,探索IL-12新给药方法的努力一直持续到今天。哥大的这项研究表明,可吸入外泌体IL-12 mRNA的这种独特给药方法,有希望帮助解决多年的困扰。

Inhalable extracellular vesicle delivery of IL-12 mRNA to treat lung cancer and promote systemic immunity.  Nature Nanotechnology.  Jan 202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429800.html

上一篇:FOXO1转录因子影响CAR-T疗效的生物学效应
下一篇:新抗原癌症疫苗与肿瘤裂解物癌症疫苗的一次“PK”
收藏 IP: 120.235.44.*| 热度|

1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