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读经典、用经典、说经典 精选

已有 4756 次阅读 2014-7-29 03:26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典

读经典、用经典、说经典

 

最近,找到一本专业书《Transport  Phenomena》,立即下载,虽然我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能性去读了(缺乏时间、兴趣和注意力)。该书刚出来的时候,我刚好在读博士,当时需要114块美金(十年之后的现在还需要66美金,而现时油价是十年前的3倍),令我咬牙很久无法下订单。我在美国读书多年,大约买过400美元的书籍,区区3本而已。现在都找到了电子版,让我不知道是否该惋惜那些美金和时间。我见过读博士一本专业书也不买的中国学生,聪明绝顶。

该书是一本经典,能够称为经典的书向来不多,一个方向只能有屈指可数的人有资格写出可以成为经典的东西,往往又是寥寥无几的人愿意投入经典的写作,写出之后往往是全世界的楷模。比如Glassman的《Combustion》,FA Williams的《Combustion Theory》,Schlichting的《Boundary Layer Theory》,他们呕心沥血,把一个方向都研究透了,然后写书,令我们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这些经典,通常没有人敢用它们作教材,一般的老师往往水平不够啊。只有研究生课程,老师才鼓励学生读经典。比如,我曾经研究石膏在火场传热问题,多种文献读下来,都指出最经典的分析解在一本经典的传热学书《Heat Conduction in Solids》,该书最早1959年出版,1986年的版本,现在还需要112多美元。如果你在某一方向连最经典的经典都没有读过,还好意思作科研么?读经典的最大好处,是敢于推导新理论,以经典的方法前进,方法可行。

一般而言,经典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教材难以企及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不断地写书呢?因为教材市场广阔,还有大量的普通读者,没有科研的动力,却有着入门的渴望,于是在教科书市场的耕耘结果,产生了一些畅销书的经典,比如Frank Incropera的《传热传质学》,Turns的《燃烧学》,Quintiere的《火灾现象基础》等。他们写书,并不太重视文献(广度和深度),而是注重内容的推导和学生的循序渐进,注重编制习题的巧妙。由于深入浅出的优势,这些教材取得非常的市场效果。另一个原因他们是基于英文,英文教材是面向全世界市场出版的,所以教材收入的高额回报让这些教授们兢兢业业,投入非常简单而又基本的内容编排当中。有人看不起习题编制,好的习题编制非常有用,从中可以看出编者的水平。伴随《TransportPhenomena》的习题集有761页,和原作的941页差距不远。通过作习题,完全可以自习,这是在国内很少发生的现象,因为出版回报太不值得,也因为工业界距离高校太远。如果工业界没有动力去追求最新的方法,那些老师们还会认认真真地编制教材和习题么?

我见过最贵的一本书是《Combustion Fundamentals of Fire 》,业内权威写的专著,基本上一张纸一美元。这些学术最前沿的老先生们,在他们各自的狭窄领域内耕耘了一辈子,写出来的一点专著,面对狭小的市场,只好抬高价格。除了研究者,谁也不会看的。问题在于,研究者必须看,所以还是有人会买的。比如本领域的某些咨询顾问,能够从客户那儿得到高额的回报,自然也愿意为专业知识投资。国内对知识的态度太过轻松,随便下载,往往找不到高水平的专家。专家也需要大量的投资来维持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至于落伍。不看千篇论文,专家怎么知道什么是科研前沿?而能够读懂学术论文,首先要把基础打好,靠的是掌握某些基础方法,比如经典中的方法。Emmons ProblemBurke-Schuman Solution, Stephan problemDamkoehler  Number,你随口一说,对方就知道是什么,作科研就算入门了。科研,也需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不是?最好的肩膀是那些经典。

最近科学网有人谈科研与教书的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对某些学生,科研重要,需要读专著和经典,比如北大的学生,因为他们将来要和别人在另一套(学术的)平台上与人竞争,所以科研重要,需要读经典。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教书重要,需要一本好教材,循序渐进的教材。我至今仍然记得,张慕瑾老师曾经对我说过,“高校教书不容易,不作满一千道习题,不能上讲台教工程”。请问,现在的教科书,有哪一种教科书可以为老师准备1000道习题?美国的专业习题集是真的当教科书出版发行,比我们高考习题集还要认真。某些学生也真不自觉,把每学期的习题都保留下来,一代一代往下传,害得我们忙着改参数,防止学生抄袭。

所谓的创造力,不是靠大家都学一本教材就可以做到的。保证市场的回报,让大家都愿意尝试,才是培养创造力的不二法门。中文写作在市场和经济上已经很亏了,中文写作的产品更因为盗版而无法取得合理的收入和回报,长此以往,我们还会看中文书么?也许有一那么一天,中国只剩下(学术)农民工才看中文科技作品,好东西都是用英文出版,这是国家的福气么?

国内的出版市场上多韩寒,少大师,关键就是作大师的成本太高,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属于应当被社会淘汰的那一种人。出版商和版权制度对此要负很大的责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815429.html

上一篇:关于中国科技落后的个人看法
下一篇:说说王恭厂大爆炸
收藏 IP: 68.33.169.*| 热度|

15 周健 武夷山 曹裕波 李桂顺 夏树宁 何岸飞 宋泽阳 强涛 王修慧 李健 王荣林 lbjman Isyou kokococo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