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遥望逝去的大师们 精选

已有 7402 次阅读 2014-6-23 22:24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师, 消防

遥望逝去的大师们

 

 

今年1月,英国PH Thomas博士逝世,2月,日本Toshisuke Hirano教授逝世,火灾科学领域又少了两位宿儒,年轻学子们又多了两座令人敬仰的丰碑,这里说说我对二人的学术印象。

PH Thomas,公认的英国火灾科学研究之父,与美国的Emmons教授、日本的Kawagoe博士齐名。托马斯的数学水平高,很多别人不敢下手的数学问题,他敢于动手,而且效果明显。比如1958年,他把俄国核物理学家David Frank-Kamenetskii的自燃点火理论推广到有限传热的边界条件,提出有限体的Biot数效应,大大提高了点火理论的应用场合,现在是点火理论和自燃理论的教科书方法,说起燃烧学的点火理论,离不开三人:1928年的Nikolai Semenov; 1939的 DavidFrank-Kamenetskii; 1958的 Philip Thomas。他是集大成者,“从他之后,点火理论没有新发现,只有数值方法的改进和测量手段的进步”,这是《点火手册》作者Babrauskas的原话。

PH Thomas曾经效力于英国的FRS(Fire Research Station),这个类似于中科院的国营衙门机构(目前被私营化了,就是咨询公司,半国家任务,半市场咨询,这是中科院的未来发展趋势),在1970年代干过不少消防科研,他作为主要的理论工作者,参与了大部分的工作,最著名的工作是Thomas轰然理论,他把Semenov的非线性理论推广到室内火灾的场合,提出Thomas轰然曲线和Thomas轰燃临界能量公式,前者没有后来者,后者是三大公式之一,虽然无法验证其效果,大家还是闭着眼睛用,因为这是Thomas公式啊。

不知为何,他常年在外,到处旅行,1980年在伯克利,1982年在东京,1987年在丹麦,1990在瑞典。1984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Thomas曾经拜访中国,与刚刚成立的中国消防协会沟通,但没有后续工作。大概是中国消防太穷,太不重视这位学术大师,不过从中国消防协会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还是非常重视他的来访的,毕竟人家是大牛。


 

平野敏右(Toshisuke Hirano)教授的学术生涯(1976~94),是火灾蔓延理论的黄金岁月,自从1955年Emmons发表了他的火灾蔓延边界层理论之后,1968他的学生John DeRis的博士论文基本解决了层流火焰的蔓延问题,于是各种火灾蔓延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最持久的,莫过于日本学者长达30多年的实验努力。平野教授的学术成果很多,但大多不是开创性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作为经典研究让我们在课堂讨论的,是他与Fernandez-Pello合作的1983年出版的《火灾蔓延的控制机理》,其中他们把DeRis的风助蔓延模式推广到极致,变成了风致灭火,这样就可以用Damkoehler数来刻画其灭火的过程。形象地说来,他们解决的是一口气为什么能够吹熄火柴的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不是吗?这就是利用炸药扑灭油田火灾的工作机理和基础理论。


平野教授还有很多文章,可惜就无法建立系统的数学理论,无论是各种火灾蔓延模式,多孔介质,材料组合等等,发表文章档次不低,可是影响就很难和理论工作相比了。因为缺乏一种灵魂,即能量守恒的数学表达,因此很难与大师比肩。平野教授为促进中日间的学术交流贡献颇多,曾经是中国政府特地表彰的外国专家(好象是该年度独一无二的名额),从很多亚洲消防工作者受惠于日本的消防科研来看,平野教授桃园流芳。

1994年,平野教授从东京大学(公立)退休之后,又到早稻田大学(私立)工作了一段时间,充分发挥了余热。值得我国在制度上学习借鉴。

俱往矣,今天的工程领域科研工作,仍然是数学主导的,物理协助的,立足于基本原则的应用研究。谁能推导公式,谁能流芳百世。面对远去的大师们,我们怎能不叹息不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805955.html

上一篇:淳熙四年,中国反常的气候
下一篇:说说高层建筑火灾的吹炬效应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24 李伟钢 李本先 罗德海 曹建军 宋泽阳 张红光 袁贤讯 张永祥 徐传胜 武夷山 科学出版社 肖里 强涛 洪海云 李健 徐晓 李帅军 陈潇 韩枫 eastHL2014 haoye changtg shenlu likeac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