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nue du Reclu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cyback

博文

学术中国: IV. 庄家通吃

已有 8228 次阅读 2010-11-22 11:3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技经费, 评审体制, 科学团体

童年时在农村,十几年中深切体会到了中国之贫困。那时,在极端贫困的中国农村,生活着世界上最好的人群。常常想起那十几年中受到的中国农民的恩惠。那时,家乡的农民父老,自身尚未得温饱,但拿出最好的粮食分给我们,使我们在受难的年代能够存活下来。记得94年有记者问起那个经典的问题“你为什么回国”?回答是“欠家乡农民的太多,对家乡的贫困体会极深,我是学工科的,觉得应该尽一生之力去报答。”

最近十分高兴的一件事,是平生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已经是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今年博士毕业,问起他要去哪里工作,回答“我已经报了名,要到西部支援教育半年,回来再考虑工作”。

前不久,饶毅和施一公先生在[科学]杂志发表社论,讨论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不公,有人说这指向了中国科技体制没落之源。王鸿飞博士旗帜鲜明的提出“科技部不用替中国科学家群体整体素质低代为受过”,并明确指出“学术是关于水平,而不是关于公平,是关于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是关于装模作样在试图解决什么问题”。王铮先生评论道“官本位行政制度导致了“施饶现象的发生,不是中国文化……”

我们的科学家整体素质低吗?我不赞同,至少自己不承认自己素质低,虽然在大学执教20余年来,没有机会到[Nature]、[Science]等高影响科普杂志发表论文。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公平吗?我认为很不公平。相对什么?相对于我们尚不发达的国民经济,尚有的上亿贫困人口,和千千万万的不能得到基本研究和生活条件的“同行科学家”。不公平到什么程度?引用2008年美国4个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会(NSF)、能源部(DOE)、空军科研办公室(AFOSR)和裁军委员会(DTRA)等委托8位专家做的关于全世界一个领域的长达372页的调研报告中的一段话,“The support for the (一个不宽的领域,不过不是高能物理)at the (一个中国的研究所) is estimated to be $15 million per year, which is nearly the same as the DOE Basic Energy Sciences or double the NSF (该领域) budget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不用再说,我国相同领域的科学家获得支持的平均强度,远远低于美国的同行。那么,相对于学术成绩,这一分配法则公平吗?我认为,仍然是极其不公平的。那么,学术水平不相当,就不用公平吗?显然也不对。科学家需要起码的生存和工作条件,这起码的生存和工作条件,要求是差不多的。一个研究所的一个领域,如果获得的经费支持超越了最发达和研究规模最大的国家全国相同领域获得的经费支持,同时大部分同行科学家尚在为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奔忙,显然是不对了!无论你怎么解释发展的需要,无论你怎么解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需要。

施饶到中国,尽管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仍然切身感受到科技经费分配不公,不能认同科技经费分配的举国体制,感觉受到了压抑,需要到[Science]去呼吁,那么美国就那么公平吗?中国科技经费分配不公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中国文化和官本位体制的结合,产生的一个极端表象,这就是“庄家通吃”。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各方面都学习美国,科技部和基金会的体制、项目类别设置,和美国的能源部、基金会几乎一样,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科学家感觉不公平,美国科学家到中国更感觉不公平,美国的科学家和中国的科学家在美国不怎么感觉不公平呢?恐怕真正的原因,是在美国,“庄家不吃”,在中国则是“庄家通吃”。

什么是“庄家不吃”?在美国和西欧,和我国一样,在基金会和专业部设有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领域的 “Panel”。“Panelists”决定给别人的资助,但是本人不能拿钱,对和自己有关系的人的项目,也要避嫌回避。当然 “Panel”的决定不一定是完全对的和彻底公平的,但排除了自身和自身的亲戚朋友,那么眼中应该更加纯净,接近于 “只有科学”。虽然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有时事后被证明评审结果不对,但没有人说是因为不公平。记得陈安兄曾评论,为什么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们本身不一定是一流的科学家,但是能看得很准,诺贝尔奖选了一百多年后被公认为是最高水平的科学奖,选出的获奖者被历史证明都是一流的科学家,陈安兄认为这是因为委员会成员“眼中只有科学”。当然诺贝尔奖也有选错的时候。

在中国,和美国的组织方式类似,也有各类大小项目,也有相关的 “Panel”“Panelist”。对于 “Panelist”我们在下面称他们为“庄家”。

通常“庄家”的气派很大,到哪里都被奉为上宾。“庄家”的口气也很大,常常在会议上听到某位“庄家”讲“在“XX期间,我手上有 “XX个亿”,“我们的兴趣就是国家需求” 。但是听完了报告,同行科学家摸不着头脑,这么多的钱,怎么去申请?年轻时还去跟踪科技部的“指南”,有多次去认真申请,有时“指南”也开玩笑,从发布到提交申请只有很短的时间,好在那时年轻,能够通宵加班,终于能够按时提交,已经筋疲力尽。但提交上去,常常是换来几句不知所云的评语。

一个五年计划下来,一般同行通常是不知道那么多的钱在前面五年去了那里,“庄家”会很保密。但是偶尔也有漏出来的时候,比如新药专项的分配表,是绝大部分被“庄家”瓜分了。也有一部分(相当大的数额)被不一定是“庄家”,但也不一定是科学家的拿去,比如陈进、张扬德、肖传国等等都拿到了相当大的数额。当然也有相当大一部分确实是落实到了真正的科学家手上。当然“庄家”们本身,也是有相当大比例是真正的科学家。

从“十五”以来,逐渐感受到这“通吃”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经常会有原本不怎么强的单位,不怎么强的学科,因为出了一个 “Panelist”,也就是有一个参与坐庄的,过了几年下来,该群体的成员,也个个变得财大气粗起来,甚至现代化的大楼和实验室,都能够鹤立鸡群的矗立起来。也有全国同领域公认排在最前列的单位和学科,因为没有人在“庄家”圈子里,十几年来拿不到一个973项目和863重点项目。有很多戏剧性的例子,某大学的一个学科,原来一个杰青也上不去,来了一位“庄家”做领导的第二年,一次就上去4个,占了同年该领域的5分之一左右。乖乖。

这种文化,导致有的单位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力挺自己的人,来树立“庄家”。典型的,有“汉芯”的制造者,也有博士学位论文的抄袭者。有的手段低劣,被揭露出来,身败名裂。有的则手段高超,虽经舆论的屡次揭露和攻击,但屹立不倒。无论如何,这是不好的文化,使得本来斯文的科学研究行业,成了高危职业。

当然,这通吃的的法则,也是随着时间和项目的不同有不同的演化的。不同层次的 “Panelists”之间,常常有不同的互相关照。近年来,不同层次的 “Panelists”和学术单位的掌管着,也就是单位的“庄家”有了更多的默契。往往一类项目有官衔的拿去的比例越来越大。也偶尔看到这种报道,教育部评长江学者,某学科委员会有7个评委,结果每个评委单位上一个。其它的单位就没有了。

近年来,在单位内部,没有官衔和庄位的科学家,能够拿到的支持相对越来越少了,甚至各级科技奖,各种荣誉,都向有官位和庄位的集中。

当然,这是相对的,国家的科技经费,正在以相当大的比例增长,总体来讲,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还是有很大的改善的。还是应该看到光明,阳光一些。

只是纳税人出了相当多的冤枉钱。

 

 

20101122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打破经费分配潜规则(施一公 饶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1175-386312.html

上一篇:Guy-Marie的荣耀
下一篇:Glory Julian
收藏 IP: .*| 热度|

35 刘建彬 武夷山 王晓明 赫英 阎建民 郭向云 刘进平 朱志敏 吴东方 张亮生 逄焕东 毛培宏 高正明 佟冬 吕喆 陈永金 苗元华 李志俊 耿文叶 李学宽 高建国 侯成亚 兰轲 许培扬 丁能根 唐常杰 徐耀 赵长伟 刘广明 吕秀齐 王随继 曾新林 侯振宇 colorfulll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