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nue du Reclu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cyback

博文

负重登山的化工应用基础研究 精选

已有 13677 次阅读 2010-1-13 22:5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化工, 催化, 应用基础研究

做学生时,读冯骥才的散文“挑山工”,自以为很有共鸣,曾复印下来放在书桌上,作为精神的零食,确也曾获得不少力量。后来做了教授,自己要运行一个课题组,实感负担之沉重,有时想起,当年真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了。在中国做化工应用基础研究,感觉负担之沉重,有时宁愿去做“挑山工”了。

什么是应用基础研究?当然是有应用价值的科学和技术基础研究了。典型的有化工、催化等技术开发和工艺完善的基础和工程科学。应用基础研究是不是科学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岐见,不仅中国有。实际上在美国,甚至欧洲,也有岐见。美国同行常说,做物理的看不起做化学的,做化学的看不起做化工的。但在欧美做化工的收入高,新博士的起薪,在美国,化工要远高于化学和物理的。那么化工学科是做什么研究的呢?实际上化工是应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解决化工过程实现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物理的多于化学的,但又不是本征的基础科学命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物理学家很早就定义了相平衡的三个条件,即温度相等、压力相等和各组分的化学位相等。但仅有这一描述是不能应用于实际体系的。是化学工程师或应用科学家经过细致的长期的工作,才建立了相关应用的理论和测定了相关体系的基础数据,才有了利用相平衡原理的分离过程,如精馏、萃取、吸收等等,这些构成了现代大化工的基础。

这些应用性基础研究,是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的,也是工业过程实现和运转的基础,但从属性上,这些又确实不是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原创性的基础,是纯物理,但物理学家不用考虑化工过程。提出相平衡原理,显然已是极大的科学贡献,但应用于具体体系,需要数据和模型,这些是具体的实际的工作,需要化工的人员做。所以在欧美,化工的研究人员常被称为“化学工程师”,而不被称为“化工科学家”。那么作为社会,需要大量的有创造性的工程师,有创造性的工程师怎样培养呢?显然需要在建立这些构成应用基础的模型和数据的过程中培养。所以,应用基础研究者不仅要承担为自己国家的工业建立技术、模型和数据库的责任,还要承担为骨干工业培养大量有创造力“工程师”的义务。

在中国的科研体制中,化工的应用基础研究者,处于一个很特殊的尴尬地位,尽管仅传统化学工业的产值就占了社会总产值的30%以上。体制上这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工学科只是化学部的6个二级学科之一。在科技部的计划中,相对基础的973计划,没有化工这个领域。化工的研究者偶尔得到项目,分散在了各个领域(能源、材料、环境、农业等),而且至今统计,工业研究机构获得的化工973项目似乎多于大学化工系获得的同类项目。科技部的其它计划,如863和攻关等,则都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处在大学的化工应用基础研究者,去做产业化,似乎有点过于应用了。产业化项目实际上还是要靠工业机构做,拿到大学来做,也不适合培养学生。直接的工业化项目,应用目标过于明确,大部分工作,不是基础甚至不是应用基础研究,让大学的博士生去做,是不适当的。

从对科研和科技工作者评价的角度,化工的研究者,也很尴尬。近来学校里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和博士生毕业要求的科技期刊分区,传统的、严肃的化工的期刊,没有一个分在一区的。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Ind Eng Chem Res、化工界最有影响的AIChE J、化工领域最有科学性的Chem Eng Sci这样三个期刊都是二区期刊。当然,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也较低,因为做化工的课题,需要有系统的数据和模型,做同样一篇论文,需要的工作量很大,所以做相近课题和相同课题的人少。

对化工的研究者评价,常常拿科技奖说事,但国家奖给的最多的科技进步奖,是以经济效益为指标评审的,只有工业化了的项目才有经济效益。大学里埋头应用基础研究的,很难做到工业化。外行看化工的研究者,常常期望这些人有科技奖,所以导致在申请973等计划中,大学的化工研究者还不如工业研究院的院长和总工程师占优势。

更使大学中化工研究者尴尬的,是大学自己的事,一些人在化工系,做不了化工的应用基础研究,就想到了走捷径,比如井冈山大学的两个论文制造快手,一个是化工系的,获得了奖励,另一个不是化工系的,没有获得奖励,理由是不是本专业,但认真分析,晶体学报的结构数据,和化工也仅是擦边而已。这一擦边的自由上贴的数据,和Chem Eng Sci上面严肃的科学论文在前些年的奖励和晋升中的权重一样,要是按照现在的说法,看引用率,Chem Eng Sci上面严肃的科学论文还不一定比得了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的数据引用率高,因为Chem Eng Sci的读者大部分在工业界,他们一般只读论文,不发表论文。在高水平大学(985)则多数是论文高手,这些人相当多被迫去材料类和化学类杂志去发表论文,影响因子很高,但偏离了自己的学科方向。当然,也有人能够兼顾,就是顶尖高手了,既能拿大奖,也能发表高水平论文,也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还能拿到大笔的基础研究经费,这些就是人中龙凤,人数极少了。

我们这么大的化学工业,需要大量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我们该怎样去满足工业界的需求?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行业,化学工程师的水平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再说下去,也就得罪人了,我们化工界的工程师们会说,我们已经有了世界第一规模的化学工业,我们每年出很多成果,你怎么居然说我们的化学工程师水平低呢?你竞争不过我们拿基金拿973还有脸面说话?

真得停下来了。

 

 

2010113日于北京九华山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1175-286988.html

上一篇:奇文共赏共续之三:ZZ (XYS20100112)
下一篇:不确实验数据的故事与大师的冒进
收藏 IP: .*| 热度|

11 武夷山 王晓明 刘耀 钟炳 金拓 吕喆 盖鑫磊 金凯 李志俊 李学宽 林锋

发表评论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