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转载]蔣星:《黄帝内经》成书于何时
聂广 2020-4-25 16:25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基础理论著作,洋洋 20万言,集中国古代医学经验之大成,开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历来为医家所推崇,至今仍被列为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必读的经典性著作。但是,就是这样一部著名的古代医经,它的成书年代,却从古到今,众说不一。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567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金栋: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国西汉初吗?
聂广 2020-4-25 16:09
传统观点认为,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国、西汉初时期。殊不知,实非如此! 看来,必须对《内经》“成书”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即怎样才算“成书”。也就是今本《内经》体系的天人相应学说、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183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
聂广 2020-4-25 11:11
二、中华疫病学源流(大纲) 第一章 绪论:疫病学的三种形态 第一节 上古时代:鬼神作祟的疫病学 一、自然崇拜 二、原始思维 三、巫术医学 第二节 轴心时代:天人相应的疫病学 一、自然哲学 二、取象比类 三、经验医学 第三节 科学时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978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
聂广 2020-4-24 11:26
一、《中国自然崇拜》 200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何星亮教授。 (一)内容简介 中国各 民族 的自然崇拜是延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的宗教信仰之一。它始自远古时代,至今仍在许多民族中存在。它曾对古代中国的哲学、 政治 、军事、经济、衣食住行、文学艺术等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化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463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皮国立《中医抗菌史》文选(19):章太炎“据古释菌”
聂广 2020-4-22 11:06
当日中医们在反对一种理论时,往往或采取为反对而反对的谩骂方式,或采取相应不理的态度。中医的回应,在学术的讨论上,颇似近代知识分子“西学源于中国说”的论述脉络。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曾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返归传统,并非源自他们对理性正确性的信念,而是源自迎头追上西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93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皮国立《中医抗菌史》文选(18):贡献与局限
聂广 2020-4-22 10:29
本书在有限的篇幅内,叙述了民国以来细菌学与中医学的各种交锋、对话、排拒与汇通,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今日中医外感热病学的样貌与学科内涵。如果将医学史的传衍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则近代中医重内科,西医重外科的表现形式,几已成医者与病家的口头禅。 而传统内科文献中,热病学门与其衍生知识之庞大,实为中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260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皮国立《中医抗菌史》文选(17):西方的营养、中国的禁忌
聂广 2020-4-21 19:05
以具体的食品而论,牛奶在西人的热病调养,甚至是多数疾病的调养中,可说是占了关键的地位。丁福保在引介日本医学界对伤寒的调养知识时,也强调“食物之摄生”,包括喝牛乳、粥、果汁等流质食物。 虽然牛乳在其中,但它却是个问题食物,晚清传教士就曾记载:“若你建议给病人喝些更可口更有营养的牛奶,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1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皮国立《中医抗菌史》文选(16):中西医汇通下的疾病观
聂广 2020-4-20 09:05
虽然细菌论逐渐站稳知识上的权威地位,但是中医仍不断挑战细菌论,认为细菌并不一定导致热病的发生。如何廉臣说:“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凸显个人生活不当而导致罹病,而非细菌之影响。 清末陈虬就指出防疫的“内功”,他说:“大要在提元神,而提神猝未可学,一切耗神之事总宜戒断。其目约有数条:戒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9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皮国立《中医抗菌史》文选(16):中医视角下的外感热病与“气”的位置
聂广 2020-4-20 09:01
回到中医的脉络来看,气的解释占据了当时中医热病学的病因论述。为何强调“气”在近代医疗史的位置呢?除了它背后所指陈的丰富文化与身体意涵外,气也与近代一种“个人”式的卫生高度相关。正因为它不需要精密的科学仪器和国家机构来加以观察或定义,其在生活中作为一种身体感知,是非常容易融入日常语言的。 不论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7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