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医生晋升:科技信息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精选

已有 6389 次阅读 2014-7-18 08:26 |个人分类:比较医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发表论文, 信息污染, 医生晋升

有网友在我昨天的博文“ 深圳拟引进医生9级评价制度”留言:“不看好,很难公平。”再仔细一看,不仅“很难公平”,操作也很麻烦,而且内科系统的评价做到客观化很难。尤其,在一个缺乏“契约精神”的“农耕文明”社会(虽然身子进入商业社会,但缺欠商业文明,文化仍然是农耕时代的),大家淡漠于守约,精细于钻(制度)空子,引进再好的制度也常常会走样。

于是我想,现行的晋升制度虽然弊端很多,但操作起来简单易行,相当适合特色文明的实际情况,可能还很难得到改进。

不料,读到肖建华的博文“科技信息污染有多严重?”他上纲上线地分析,“正规学术期刊上有大量的科研论文是科技信息污染源”,这个客观的事实我也十分清楚,而且感觉问题确实很严重,不改不足以进步。比如医务界,有多少为了晋升而胡编乱造的数据文字,难道不是严重的科技信息污染?

记得我们深圳的一家杂志(因为太熟暂隐名),64P双月刊稿件严重不足,由于单位视为包袱曾几何时拟赶走了事。不料今年突然变为月刊,而且页码增长到194,而且排的满满实实,原因是换了一个编辑部主任。没过多久,一位同事打来电话,咨询在这家杂志登文章晋升主任医师有没有用。在我告知应该算数时,他又说出来天价版面费(因为加快),我感觉有些离谱,心想是不是采取了中介组稿。因为很久以来就经常在电子邮箱、手机里收到各种各样的征稿信息,以及帮忙撰写论文的信息,往往是很快发表。看来还真正形成了像模像样的产业链,可谓有市场就有经营者,学术也成了生意。当然另一方面,论文也就成了信息污染。

再早,当我还在做编辑的时候,同事之间就常常议论,如果没有晋升医学杂志就要倒闭一大半。如今,依赖“职称晋升”的产业链越来越庞大,那次到医学信息中心办事,工作人员也告诉我他们吃的是“职称晋升”的饭,因为规定所有的课题申报(市级)都必须查新。

据2006年统计,我国医生总数超过250万,如果每个人3次晋升,每次晋升平均4篇文章,晋升所需论文的篇数可用海量形容,其中有多少比例的信息污染?

 

 

肖建华:科技信息污染有多严重?

 

   不管你是否乐意,你只要使用网络、电视、或广播,甚至只不过是从商场路过,每天都能看到或听到大量的“科技知识”,多数是关于神奇产品的,神药的,养生的,美食的,等为商业性推销而“创立”的“新科技”。商业资本为追求利润而“创造科技知识”已经是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对多数人,这类科技信息污染还是容易识别的

   这类科技创新行为特别的强调“客观性”。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大商场就出现了“计算机算命”,它很“客观”,你把生日、身高、等个人信息输入,它就打印出一条算命结果。商家说:它不相算命先生那样一会一个说法,算命结果很“客观”。这显然是曲解科学上的客观性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商家开始印小报,编小文章,以各类头衔的专家口气或笔法写出各类“科技知识”。这类小报夹在正规报刊之中,大量发行。这类科技创新行为特别的强调“可靠性”。也就是:利用人们当时对报刊的信任而使自身创新的“科技知识”获得“可靠性”。

   以上的小儿科手法演化为现在的网络、电视、或广播上的节目或长时间重复的广告专题片

   到了本世纪,编辑出版专刊的有了,但是这类刊物太商业化了,“权威性”不够。有人就想到了在学术期刊上玩。这类玩法就高级多了

   以上的科技信息污染是人们熟知的,也是社会很放任的。商家嘛,不就是为了挣个钱吗?

   在近几年,科技界突然的承认:正规学术期刊上有大量的科研论文也成为科技信息污染源。这却是社会各界所未能意料的

   我们总不能承认自身发表的研究论文是科技信息污染源吧?过去学界不愿正面承认,就搞了一条曲线的评价道路。有人设计了一个办法:把期刊分成各类等级,高等级期刊上的是好论文,而低等级期刊上的是不好的论文(视同为科技信息污染源)。

   这个办法基本管用,但是,不到10年的功夫,高等级期刊上的造假论文事件多次发生,而其影响也的的确确是配得上科技信息污染源的称号

   无论学术界如何的辩解,也无论学术界如何的发表各类保证,一个客观的事实摆在学界面前:正规学术期刊上有大量的科研论文的确是科技信息污染源。

   用形式主义的办法(期刊等级及各类量化指标)识别科技信息污染源的实践没有多大成效。为了减少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出现科技信息污染源类的论文,审稿的论题被提到水面,学界把通过“严苛”的审稿来排除污染源类论文的努力看得很重。但是,早在30年前的有关研究就表明,“严苛”的审稿:既不能把错误(含造假)类论文排除出去,也不能保证值得发表(有重要进展性)的论文得到发表。“严苛”审稿的本质作用纯粹就是中庸之道,以及排版印刷上的质量把关

   科技信息污染有多严重?估计还没有那个机构能给出答案。在今天再来反思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情报学研究,尤其是关于“情报”概念的各家争论和论述,我们是否可以说:把正规学术期刊上的科技信息污染源(坏的科研论文)识别出来是当时的紧迫课题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812213.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812605.html

上一篇:陈佩斯: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下一篇:农耕文明是否应该作为特色坚持?
收藏 IP: 120.237.99.*| 热度|

16 郑永军 孙学军 黄永义 赵凤光 何学锋 李璐 水迎波 郭磊 侯成亚 zzjtcm wangqinling JIANHUN shenlu Vetaren11 rosejump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