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李明远:“虚”的探讨

已有 2040 次阅读 2019-11-16 10:0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虚证, 中西医结合, 临床诊疗

按:喜读李教授心得,这个一字真传确实源于理论,落脚于临床,其后必有大量病例为辅助。大赞!个人觉得,此举本是构建,用商榷不宜。如果进一步明确概念,写出内涵外延,以及如何导入(填充于)现代医学体系,则更上一层楼。......近日二位私下交流,颇有成效,然后将心得公之于众,大家共同探讨。该模式很好!

赵洪钧先生在“一字真传——虚”文章中开篇明义:我殚精竭虑从医近五十年,自觉最重要、最扼要、最能提纲挈领的心得只有一个字——“虚”;或为两个字,“正夺”;或为三个字,“正气夺”;或按近世习惯说法,称做“虚证”或“不足之证”。“虚”字在这里是“正夺”、“正气夺”、“虚证”或“正气不足”之意。读书治学和临床经验都告诉我:病多虚证,人多虚人。

中医之“虚”

赵洪钧先生之简述:学过中医者大概无人不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论》)这句经文。其含义是明白无误的,即:人之所以得病(被邪凑或受邪),就是因为(正)气虚。得病之后,自然不会不虚了——据理言应该更虚。《内经》又说:“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口问》)。这句话的含义更清楚:受邪者皆虚或皆有不足。如果把疾病理解为人体受了损害,疾病都有“虚”更理所当然。经典还从正面肯定,不虚者不得病,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

赵洪钧先生通俗的表述:诸位一日三餐,说明诸位的身体一日三虚。诸位每分钟要呼吸大约20次,说明诸位的身体每分钟约20虚。诸位每天要睡眠8个小时左右,说明诸位的身体每天要花8个小时左右的睡眠补充精力(无疑属于正气)。

依据中医经典和人体生理,“虚”是人体一种常见状态。由于人体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能量,正气不断减弱。因此,时时刻刻需要呼吸,每日需要喝水、吃饭,时不时的需要晒晒太阳,而“补气”(从外环境补充物质及能量)。而睡觉,则是通过睡眠使忙碌了十几个小时、有点儿“虚”的人体“补气”(从内环境补充物质及能量)。

西医之“虚”

关于西医之“虚”,赵洪钧先生论述:西医虽然不使用“虚”这个字眼儿,也没有虚实辨证的习惯,但是,它的许多病理概念和临床诊断,都很清楚地表示正气不足或“正气夺”,也就是属于中医说的虚证。人体的一切组织受损、器官功能不全、营养物质不足和调控机制紊乱而见不足(必然会表现为不足)都属于“虚”,虚证必然远较实证多见。虚证可分为:营养不良性虚证,如热量摄入不足、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贫血、低蛋白、低血糖等;器官衰竭性虚证,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休克和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肺心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等;调节紊乱性虚证,如脱水、低钠、低钾、酸中毒、碱中毒等。也就是说,自西医看,所谓正气夺,一是机体的物质基础不足或受损;二是机体的机能(或功能)低下或受损。二者居其一即属正气夺,二者并存(不少见)就更是虚。

结合中医、西医,虚证的定义为:虚、正夺或正气夺指机体的物质基础和/或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赵洪钧先生认为:无论自中医还是西医角度看,不管病属内伤还是外感,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不分患者为男女老幼,粗略估计,病以虚为主者在十之七八,兼有虚证且治疗中必须顾及者又有十之二三。极言之:无病不虚!因此,将虚证概念引进西医,就会使西医更重视西医的扶正和促进结合中医扶正,使西医受益,其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都是空前的。

科学之“虚”

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理解“虚”?赵洪钧先生论述:当代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锷(E.Schrodinger)提出:“生物赖负熵为生”或“生物以负熵为食”。然而,熵增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处在这个大环境中的生命,必然经常面临负熵不足——也就是中医说的“正夺”。试想,生命高度有序,智慧更是高度有序,熵增(即趋向无序)的宇宙中为什么会出现生命呢?为什么会进化出智慧呢?只能说:局部的、一定时间内的有序是可能的,但必须以其它地方的更大无序为代价。试想,人必须摄入食物获得能量才能生存。这就要以动植物的死亡(熵增)为代价。万物生长靠太阳。动植物的有序是以太阳核反应的衰竭(熵增)或其它形式的熵增为代价。总之,人类这个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这个有序度最高的物种,在对抗整个宇宙走向无序的过程中,必然总会感到不足。尽管生命和其中的顶尖物种人类,是自然进化出来的,但作为个体的人,必然不断地虚耗以致最后死亡。

熵(entropy),是“热力学”中的一个概念。“熵增定律”是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定律。在热力学中,与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熵增定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定律。简单的说,依据熵增定律,对于一个开放体系,体系总是由“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变化。如,一滴水珠会自然蒸发为水气并进入空气,由一个“结构有序”的水珠,变化为“结构无序”的水气。水珠的蒸发过程是一个“熵增”过程。在热力学中,这个过程也称为“自发”(spontaneous)过程。在“熵增”或“自发”过程中,体系的能量是减少的。如,随着水珠的消失,水珠所具有的能量也“消失”(实际是转换)到空气中了。如果常温下,在一个耐压的密闭容器中,将空气中的水气压缩成为水滴(或水)。这个过程需要将空气压缩进入容器,对水气做功,形成水珠,这些功转换为水珠具有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结构无序”的水气变化成为“结构有序”的水珠(水)。这个过程称为“熵减”(或负熵)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水气做功的能量转换为水珠的能量。也就是说,这个“熵减”(或负熵)过程,使水珠获得或增加了能量。或者说,对于一个开放体系而言,“熵减”(或负熵)过程,是获取能量的过程,或能量增加的过程。

依据热力学,即便是在静止的状态,人体的微观结构也在变化。如,体内的水变化成汗(由“有序”向“无序”变化),使体内水分减少;部分物质反应,向体外散发热量(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时)(同样是由“有序”向“无序”变化)。如果较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没有物质与能量的补充,人体就会体重减轻,没有力气,甚至脱水、饿死。因此,薛定锷所说“生物赖负熵为生”或“生物以负熵为食”。可理解为“生物赖以获取能量而生存(生长)”,“生物以能量为食物”或“能量为生物之本”。因此,人体作为一种生物,自然不能违背这一宇宙的普遍规律。而“虚”作为人体一种常见状态,自然符合热力学的“熵增定律”。

因此,呼吸、喝水、吃饭、晒太阳,可为人体“补气”(从外环境补充物质及能量)。而睡眠则是使忙碌一天,导致各个系统有些“无序”的人体,恢复“有序”状态,为人体“补气”(从内环境补充物质及能量)。

人体之“虚”

人体是一个高度“结构有序”的体系,在自然环境中人体是一个开放体系。基于上述讨论,依据中国古代哲学、物理学、生理学和热力学,中医之气应该对应于物质及其承载的能量。同样,依据中医、西医、物理学和热力学,人体之“虚”可理解为人体物质及能量(人体生物能)不足(正气不足)。以此类推,脏腑之“虚”,可理解为脏腑(或器官)的物质及能量(器官生物能)不足。而物质及能量不足,其功能必然虚弱。因此,补气,应是保持人体健康,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思路和重要手段。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吾治其虚,不理其邪,而邪自去。赵洪钧先生积五十余载之探索,证以古今验案五十例,无不具有充分说服力。自信一字真传颠扑不破矣!理论上无一字凿空臆说,且融汇中西医,毫无牵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6365.html

上一篇:[转载]又一所国字头大学即将横空出世?屠呦呦或任教
下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39)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