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学习有启发,思路若奔涌

已有 2069 次阅读 2022-7-23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习文献的美妙状态,可能是对于眼前的材料爱不释手,由此启发的思路奔涌而来。近日,在学习一篇关于成人道德判断的年龄相关差异文献(Margoni et al., 2022)时,我再次体验了这种美妙状态。某些思路与感悟或许对别人具有启示作用,这里不妨描述一二。

该文指出,它的研究假设基于两条研究路线,其中之一是,研究表明,与负性结果不确定的行为相比,人们对负性结果已知的行为做出的道德判断更严厉,这就是道德事后聪明(moral hindsight)现象(Fleischhut et al., 2017)。

对此,我马上做出了解读和发挥:人们更为严厉地判断负性结果已知的行为,虽然这样的负性结果与自己往往无关,说明人们存在负性结果厌恶倾向;负性结果意味着损失、涉及了伤害,因此,负性结果厌恶就是损失厌恶、伤害厌恶。其实,Kahneman & Tversky1984)早就通过研究发现了这种现象,尽管他们研究的材料是经济领域的。

显然,伤害厌恶是人们的反应,那么,这种反应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应该是不愿看到或听到伤害情形的深层需要,亦即,不愿出现伤害情形的深层需要,换句话说,是避害需要(need for harmavoidance, n harmavoidance)。伤害情形,不仅包括Murray2008)所说的身体伤害,而且包括与道德关系更为密切的心理伤害和社会伤害。

根据这些推论,可以设计3项研究,考察道德判断的核心中介问题。例如,先设计一项研究,考察伤害程度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列举一些身体伤害、心理伤害、社会伤害的情境,招募被试,并随机分为两部分,请一部分被试评定伤害程度,从中选择伤害程度高、中、低的3组情境;请另一部分被试对这3组情境进行道德判断。研究假设是,对伤害程度不同情境的道德判断存在差异,其中,对伤害程度高的情境做出的道德判断最严厉,对伤害程度低的情境做出的道德判断最不严厉,对伤害程度居中情境做出的道德判断介于前两者之间。

接着,再设计一项研究,考察伤害程度与避害需要的关系。招募被试,以随机方式向他们呈现上述研究中伤害程度高、中、低的各种情境,请他们每看一种情境就马上用7级量尺评定自己的避害需要——“我不愿意看到这一情境的程度是,1‘十分轻微’,……,7‘十分严重’。”预测伤害程度不同的3组情境,引起的避害需要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伤害程度高的情境引起的避害需要水平最高,伤害程度低的情境引起的避害需要水平最低,伤害程度居中的情境引起的避害需要水平介于前两者之间。

随后,可以设计一项研究,考察避害需要在伤害程度与道德判断之间的中介作用。从前述研究中选择伤害程度高、低不同的情境,招募被试,对随机呈现的情境先进行避害需要评定,再进行道德判断。研究假设是,伤害程度不同的两组情境,引起不同水平的避害需要和不同程度的道德判断,避害需要是伤害程度与道德判断之间的中介变量。

该文在引言部分,提到一项采用最后通牒游戏变式的研究,即,被试可以接受或拒绝有意或无意的低报价,结果表明,不管低报价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老年人均倾向于拒绝低报价,而年轻人则表现出对意图有更高的敏感性(Margoni et al., 2021)。作者认为,老年人对伤害行为的道德判断存在结果偏差,会自发推断行为人存在粗心或过失。

我由此想到的是,这样的研究结果提示,老年人面对具体情境时,倾向于简单处理,年轻人倾向于辩证处理。也就是说,老年人可能不愿进行复杂的心理运算,至少不像年轻人那样进行复杂的心理运算。特别地,我认为自己的推论比该文作者的推论要积极。

根据上述想法,可以设计一项研究来考察老年人对心理简单运算的偏好。例如,参照已有研究程序,设计一项研究,提供两种报价方式,一种是直接显示报价,一种需要被试经过分析和比较才能知道报价。招募老年人和年轻人为被试,要求他们选择报价方式。研究假设是,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直接显示报价。

总之,学习文献,需要了解别人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与技术,更需要由相应的内容生发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由此设计自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Fleischhut, N. et al. (2017). Moral hindsight.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4(2), 110-123.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84).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4), 341-350.

Margoni, F. et al. (2021). Inequity aversion in old age: An outcome bias in older adults socio-economic decisio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58, 101016.

Margoni, F. et al. (2022). Adult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moral judgment: The role of hindsight. Preprint, DOI: 10.31219/osf.io/ugct6.

Murray, H. A. (200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70th Anniversary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48522.html

上一篇:意图与结果,应当被超越
下一篇:加工流畅性,学好的真经
收藏 IP: 113.13.47.*| 热度|

15 侯丹 宋玉 杨韩 王平平 李世斌 刘炜 张晓良 孙颉 尤明庆 杜占池 杨正瓴 宁利中 张俊鹏 李毅伟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