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道德年老化,原因很复杂 精选

已有 3297 次阅读 2022-7-21 23: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类个体的身心功能都可能随着年龄而出现变化。在心理学研究中,通常把心理功能的此类变化称为年龄差异。由于年龄是个体属性变量,因此,即使把年龄作为自变量的实验研究,也只是准实验而非真实验,研究中发现的年龄差异现象,都不宜简单说成是年龄造成的,所以,表述为年龄差异并不合适。

相应地,心理学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一个更为严谨的术语:年龄相关差异(age-related difference)。这个术语特别适用于成年阶段的心理差异研究,因为它不仅有利于避免产生年龄歧视问题,而且有利于考察造成差异的真正原因。

道德判断是人类个体的一种基本心理功能,存在很多微妙的现象。对于成人的道德判断而言,也存在出乎意外的年龄相关差异。例如,假设一名咖啡馆的服务生不小心给一位客人端上一杯很烫的咖啡,结果造成客人被严重烫伤了。直觉上,人们会认为自己对服务生行为的道德判断,与判断这一事件时自己是30岁还是70岁没有关系。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研究表明,对意外伤害的道德判断,在成年时期是不同的。具体地说,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倾向于对意外伤害行为谴责得更严厉(Margoni et al., 2018),认为意外伤害者过失更大(Margoni et al., 2019)。

年龄相关差异研究,发现差异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考察背后的原因。对于上述意外伤害的道德判断的年龄相关差异,背后是什么心理过程呢?已有研究提示,老年人对结果信息的看重程度倾向于超过心理状态信息,特别是意图信息(Margoni et al., 2018),年轻人的情况则相反(Monroe & Malle, 2017)。例如,老年人倾向于在道德上谴责意外的伤害行为,是因为他们推测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伤害;年轻人对这类意外伤害行为的判断更为宽容,是因为他们可能认为行为人没有恶意(Margoni et al., 2022)。

由此可见,老年人对意外伤害行为的道德判断存在结果偏差(outcome bias),即,看重结果。在用金融任务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种金融任务是最后通牒游戏的变式,即,被试可以接受或拒绝有意或无意的低报价。研究显示,老年人倾向于拒绝低报价而不管低报价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年轻人则表现出对意图有更高的敏感性(Margoni et al., 2021)。

研究进一步提示,老年人对意外伤害行为进行道德谴责的更高倾向,涉及心理状态归因。具体地说,老年人更严厉的道德判断,显得是由自发推断行为人行为粗心或过失所驱动的(Margoni et al., 2019)。考虑如下情景:

克洛伊是一家养狗场的工人,她无意中把一只得了狂犬病的狗卖给了一位女士。克洛伊没有对狗进行检查,不过,同事告诉她,狗是健康的。结果,克洛伊的行为造成了伤害,因为狗咬了买它的那位女士。

在判断这类问题时,老年人(75岁以上)比年轻人(18~36岁)对克洛伊的卖狗行为更为谴责,并且,分析显示,他们的谴责程度,可由对克洛伊过度归咎过失的倾向来解释。

心理学研究的魅力之一,就是不断深入地揭示有关心理规律的机制。已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意外伤害行为存在过失归因倾向。可以继续探索的一个问题是:老年人为什么存在这种倾向?一项最新研究考察了这个问题,认为老年人存在事后聪明偏差(Margoni et al., 2022)。

事后聪明偏差(hindsight bias)是指在结果出来之后,高估预见结果能力的倾向,或者认为结果是不可避免的高估倾向(Kneer & Machery, 2019)。再看前述的克洛伊例子。老年人一旦知道伤害结果发生了,他们就更可能认为伤害结果是可以预见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而这可能导致他们谴责该行为,并且认为行为人应当受到惩罚。

研究者(Margoni et al., 2022)对年轻人(19~39岁)与老年人(75~100岁)之间的有关差异进行考察,研究表明,过失归因的增加与事后聪明偏见易感性的年龄相关差异有关,即,老年人一旦知道一个行为造成了一场事故,他们就比年轻人倾向于认为事故更可能发生,这种倾向导致他们认为行为人更有过失,从而,对其行为更为谴责。

总之,道德判断的年龄相关差异或年老化现象,比人们设想的要复杂,背后有微妙的心理机制。显然,有关的心理机制绝不限于已经考察过的,应该还有其他更多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

参考文献

Kneer, M., & Machery, E. (2019). No luck for moral luck. Cognition, 182, 331-348.

Margoni, F. et al. (2018). Moral judgment in old age: Evidence for an intent-to-outcome shift.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5(2), 105-114.

Margoni, F. et al. (2019). The influence of agents negligence in shaping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moral judgment. Cognitive Development, 49, 116-126.

Margoni, F. et al. (2021). Inequity aversion in old age: An outcome bias in older adults socio-economic decisio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58, 101016.

Margoni,F. et al. (2022). Adult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moral judgment: The role of hindsight. Preprint, DOI: 10.31219/osf.io/ugct6.

Monroe, A. E., & Malle, B. F. (2017). Two paths to blame: Intentionality directs mo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long two distinct track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6(1), 123-13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48281.html

上一篇:一道物理线,一堵心理墙
下一篇:意图与结果,应当被超越
收藏 IP: 113.13.47.*| 热度|

15 侯丹 王平平 李世斌 杨韩 宋玉 杨正瓴 张晓良 孙颉 郑永军 尤明庆 程少堂 李毅伟 李东风 张俊鹏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