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j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lj21

博文

学术会议怪相

已有 1961 次阅读 2019-7-25 11:14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会议怪相

相信许多人都曾经参加过各种各样的会议,从小时候的班会,到各种凑人头的宣讲会等等,各有特色。今天将要分析的是目前大行其道的学术会议。

既然是学术会议,那么自然是相对高端上档次的。例如,本人最近连续参加了数场不同主题的学术会议,最高级的人物当属院士们,甚至有省府高官也肯屈尊就位。最次也要是有熬了几个年头略有成果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 大家济济一堂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学术交流。 会议的整个流程也保证了至少有效的一部分时间是用来交流学术问题或发现的。 虽然主要的形式是请嘉宾,往往是学术界执牛耳的学术大家,或至少也是学术上略有建树的新秀,来展示成果,这种形式缺少重要的互动,但至少这个是目前广为接受的方式,即信息流从主要节点向大众节点传递。

作为学术交流重要的组成部分,茶歇和餐会为一对一或一对多,多对多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虽然国内会议组织者不见得了解设置这种交流平台的初衷,但从果腹的角度也是设置得当的。 值得称道的是,此环节往往也会允许所有参会人员的参与,因此意想不到的交流机会也会产生。 当然有一点遗憾的是,往往人们更倾向于和自己熟识的人聊。

晚宴也是会议交流的重要契机。国内会议组织者在这方面似乎欠缺很多。 大型的会议往往会把参与晚宴的资格限定到讲者范围及会务人员。 即便注册参会的人,也可能被排除在外。 虽然可以理解,会议经费可能不够,但是却对广大参会人员略显不公。 如果只是为了听报告的话,还不如看看文献。 参会的目的其实和认识一些领域内的学术同行分不开。

另一个极端是在晚宴进行期间。 过去讲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然后开始讨论正事。 我们的会议晚宴却是菜未上齐,本桌的人还没认全,便早已经孔雀乱飞,各自找对象敬酒去了。 滑稽的是,微信的交换是碰杯之后的必有环节,酒喝多少无所谓, 微信如果不交换一下,那才叫亏了。 其中的重点是彼此一定要互相认识,当对方的微信号码放到自己的好友列表,似乎心里才真的体会到放心的感觉,以为对方将来一定会记得自己似的。 至于学术交流,则聊胜于无而已。

有趣的是,某位大佬,微信号里塞了5000人,达微信好友数目的上限,便开始尝试踢人了。 只有这样,才能给新认识的“朋友”腾个位置,虽然并不知道此“朋友”他日会不会也被他请出去。

总之,花蝴蝶一般飞来飞去敬酒的人总能把晚宴从一个高潮掀向另一个高潮。甚至院士也会体察民情,走访各个桌子和大家同欢尽好。谁有知道呢?也许不经意间我们和大佬们在某个层次达到了一种默契,从而为我们的学术之路抹平了一些坎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99015-1191033.html

上一篇:韩国人该不该担心他们的文字系统
下一篇:教学评估在科学家评价中的重要性
收藏 IP: 161.64.20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