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士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lms 探索科学,传承文化,品味生活!

博文

当年的高科技产品,几十年后命运如何?

已有 4974 次阅读 2009-8-28 19:06 |个人分类:生活的感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高科技, 时间检验, 滴滴涕, 录音机

前记:饶毅博士最近写了一篇博文《当年的争议:几十年后如何看待》。引起了我的一些感想,那就是一些当年被认为可以给人类进步带来巨大进步的高科技产品,推出之初根本没有争议的产品,几十年之后命运又如何呢?
正文:
1)滴滴涕:这是第一个大量使用的有机合成杀虫剂。早在1874年,齐德勒就已发现,用氯笨和三氯乙醛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具有杀虫效力。1936年-1938年,瑞士的缪勒在实验中重复了齐德勒的反应,得到了这种具有杀虫效力的物质,并为之申请了专利。这种物质于1943年正式投入生产,在40年代已为人们广泛使用了。
滴滴涕对害虫有极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对于种种害虫都有很好的效果,用途极广。因此在它出现的30年里,一直是重要的杀虫剂。然而,长期使用中,它也暴露了自己的缺点,最严重的是它不易被生物分解,会残留下来,造成环境污染,于是,自1971年之后,许多国家对之实行封禁政策。中国也于1983年停止生产农用滴滴涕
2)六六六成分是六氯环己烷,是环己烷每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化合物666对昆虫有触杀、熏杀和胃毒作用,其中γ异构体杀虫效力最高,a 异构体次之δ异构体又次之,β异构体效率极低。六氯化苯对酸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或锌、铁、锡等存在下易分解,长期受潮或日晒会失效。
666在工业上是由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合成。过去主要用于防治蝗虫、稻螟虫、小麦吸浆虫和蚊、蝇、臭虫等。由于对人、畜都有一定毒性,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上停止生产或禁止使用。 但是中国在至少在21世纪初期,我上大学时候还生产666,因为我每年都用666来抓玉米芯。
3)磁带式录音机(录像机):录音机即是把声音记录下来以便重放的机器,他以硬磁性材料为载体,利用磁性材料的剩磁特性将声音信号记录在载体,一般都具有重放功能。家用录音机大多为盒式磁带录音机。1888年美国的O.史密斯发表了利用剩磁录音的论文,奠定了录音机的理论基础。1898年,丹麦V.波尔森发明了钢丝录音机。1907年波尔森又发明了钢丝录音机的直流偏磁法,使录音机进入实用阶段。1927年,美国W.L.卡森和G.W.科彭特发明了钢丝录音机交流偏磁法(现在使用的交流偏磁法为后人所研制)1930年出现钢丝录音机商品,不久又出现钢带录音机商品。1935年,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制成磁带录音机。1951年和1953年,中国上海钟声电工社先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钢丝录音机和磁带录音机。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磁带,从此盒式磁带录音机很快在家庭中得到普及。
4)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是誉满全球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利用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于是,他开始研究声音重发的问题。1877815日,爱迪生让助手克瑞西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爱迪生指着这台怪机器对助手说:这是一台会说话的机器,他取出一张锡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唱完后,把针又放回原处,轻悠悠地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不紧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与刚才爱迪生唱的一模一样。在旁的助手们,碰到一架会说话的机器,竟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会说话的机器诞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187712月,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之拿破仑",是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即将开幕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立即把它作为时新展品展出。就连当时美国总统海斯也在留声机旁转了2个多小时。10年后,爱迪生又把留声机上的大圆筒和小曲柄改进成类似时钟发条的装置,由马达带动一个薄薄的蜡制大圆盘转动的式样,留声机才广为普及。
 
其他的欢迎大家补充,我会把大家的评论更新上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4181-252043.html

上一篇:国籍问题难道是个游戏?
下一篇:有多少当年的高新技术以完美的方式谢幕
收藏 IP: .*| 热度|

18 武夷山 杨学祥 王汉森 李传亮 陈儒军 刘进平 王德华 吴飞鹏 陈安 杨秀海 陈国文 吕喆 王启云 柳东阳 刘岩 蔣勁松 刘晓瑭 饶海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