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士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lms 探索科学,传承文化,品味生活!

博文

有多少当年的高新技术以完美的方式谢幕

已有 3802 次阅读 2009-8-29 14:51 |个人分类:生活的感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录音机, 牛耕技术, 手摇电话, 电报

前记
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总是在经历一个“长江后来推前浪,一浪高一浪”的过程。所以对于任何一种产品或者事物来说,总有它的生命周期,类似人的生命成长-衰老的过程。“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许就是感叹的生命的轮回吧。
一个人临终的时候,如果能在环绕病榻的儿女子孙的注视中溘然长逝,并且能在以后的日子中,被家人朋友所怀念。那么对生命来说,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一种理想的谢幕方式吧。
对于一些当年的高科技产品,如果因为新的替代产品出来了,所以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退出之后的一段时间,仍然会让大家记的它的好,那么这样的谢幕,对于这种产品或者技术来说,也算是完美的谢幕了。
这样完美谢幕的当年的高科技产品多吗?我们尝试怀念或者说回忆一下,欢迎大家补充。
正文
1)牛耕技术:我一直认为,牛耕技术,是目前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技术。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奠定了牛耕技术的物质基础。牛耕技术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的生产力的进步,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术从出现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续过程中,虽然也有技术上的改进,但是整体来说,改变并不大。在我小的时候,农村已经有拖拉机耕地了,但是因为收费比较高,那时候很多人还是喜欢用自己养的牛或者马等牲口来耕地。最近15年来,牛耕技术在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过程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80后的农村人可能对用牲口耕地还有点印象,90后估计就没有多少印象了。
2)胶卷及照相机:今年的6月26日子,全球最大的胶卷公司柯达公司宣布,将在今年停产其公司旗舰产品-柯达克罗姆胶卷。这款在74年前由柯达推出的首批彩色胶卷,也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卷。在横扫全球市场几十年之后,它终于黯然挥别了历史舞台。胶卷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相机,在数码相机的冲击下,注定了要离开历史舞台,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胶卷相机,还是留给我们太多的美好瞬间,值得我们回忆。
3)磁带式录音机:其实我昨天的文章中就已经提到磁带式录音机,今天算是重新提起。磁带式录音机曾经风靡世界,优美动听的歌声,愉悦了大家的生活。这种录音机的发展,100年来基本就是沿着更精巧、更省电的路子进行的。所以在它退出历史舞台前的最后20年,人们喜欢叫它们“随身听”。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之类的公司,也几乎把这种省电和精巧发展到了极致。磁带式录音机是在另外一种具有完全不同理念,但是相同功能的产品冲击下,很快退出的,这种形式的产品,我们称之为MP3,它实现了磁带式录音机无法逾越的小巧障碍,并且更省电,更方便。相同情形的还有磁带式录像机,留声机,此处不在详述。
4)电报: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通信,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电报也自然而然的失去了它作为快速通讯的优势。但是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电报还是给无数的家庭,带来方便。“速回”、“平安”、“已到”,这种简短而深情的文字,将不在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词汇。我一共发过两次电报,共计8字。估计很多80后的小青年,已经不知道电报是什么概念了。据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电报大楼每月的业务交换量多达300多万张。
5)手摇电话:手摇电话在抗战或者解放战争中的电影中出现的比较多,不知道为什么,那些电影里面的电话机上,好像还有号码,给人一种可以直接拨号的错觉。手摇电话是不能直接拨号的,需要接线员帮你接到对方的电话上面去。程控电话大规模出现,应该是94-95年左右。因为94年的下半年,我要对中央电视台的倪萍主持的一个节目进行投票,还需要先摇几下电话,叫我们乡镇邮电局的接线员小贺给我接通。当时我们使用的电话,是我们学校附近的一个棉花加工厂的,我同学的老爸是那里的副厂长。好像当时对于打长途电话,还是比较奢侈的事情,所以每次拨打长途电话的时候,接线员总是要盘问我们半天。当年我第一次把电话打到北京时,心中的激动,估计是现在人的打电话绝对体会不到的。程控电话的出现,使电话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接线员小贺后来也改行做了电话费收费员。
 
欢迎大家讨论。
 
下期预告:有多少高科技产品以黯然的方式谢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4181-252133.html

上一篇:当年的高科技产品,几十年后命运如何?
下一篇:有多少当年的高科技产品以黯然的方式谢幕
收藏 IP: .*| 热度|

7 梁进 刘进平 周春雷 吉宗祥 柳东阳 蔣勁松 刘晓瑭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