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j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分解的艺术与哲学
2015-4-4 22:56
数学:一个多元函数的全微分,等于各个自变量方向上的偏微分之和; 热力学:求解变温变压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须将该过程分解成等温变压过程和等压变温过程,分别求两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然后相加; 热处理:钢为获得所需性能,往往需要先进行淬火处理改善基体组织,然后回火 ...
18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测不准原理很难理解吗?
2015-4-3 21:25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书把测不准原理弄得很神秘?不就是说,给你1秒钟,你是测不出0.5赫兹的频率的。 测不准原理是德布罗意关系的一个自然推论。 顺便提一下,德布罗意似乎少写了一个关系,关于角动量的: p l =(l(l+1))∧0.5 h。l是角动量量子数,也是“角空间频率”。
20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寻找不变量之二
2015-4-3 09:54
在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我常常想静下心来,冷眼观察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 在一个下午,我坐在10号线海淀黄庄站的一个角落,看着人来人往,潮起潮落,等待女儿的到来。好久,我女儿到了,她很抱歉,因为要填写一些表格。她说发了短信给我了。我笑着说,没关系,等待,其实是一种幸福。
16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寻找不变量
2015-4-3 09:13
材料进行拉伸试验,获得应力应变的变化关系,绘成拉伸曲线。然后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找这个变化关系中的不变量。 求导是常用的手段。在拉伸曲线上,有一些一阶导数等于0(极点)和二次阶导数等于0(拐点)的位置往往是恒定的,它们对应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值就很有用,可以作为材料的性能指 ...
37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星空是宇宙的衍射(微观结构和宇宙)之二
2015-3-31 11:20
做透射电镜工作的都知道,一束电子束穿过晶体薄膜样品后,会产生多束电子束(一束透射束和若干衍射束),透射束中呈现的样品结构像是明场像,衍射束中呈现的样品结构像是暗场像。若干图像都不相同但都有相似之处。如果把所有的图像叠加在一起,一片空白(不考虑质厚衬度)。 如果星空是宇宙 ...
177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星空是宇宙的衍射(微观结构和宇宙)
2015-3-31 10:54
在透射电镜下做微观结构分析,常常感觉微观世界与宇宙世界如此类似。材料的衍射花样像什么,是不是想到了灿烂的星空。我们知道,衍射花样中的每个衍射斑点,放大看就是样品在某个角度呈现的结构图像。星空中每个亮点是什么,放大来看是星系,而每个星系是不是宇宙在某个角度呈现的一种结构图像? & ...
196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波函数之三
热度 1 2015-3-31 09:35
给学生讲一些薛定谔方程涉及的哲学意义也很重要(毕竟大家最终要获得哲学博士——Ph.D) 1. 薛定谔方程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在时空上都是循环的。何尝是微观粒子,生命、人生、历史、地球、太阳、宇宙......。股市周期的大行情来了,记住“能量守恒律”:股市的钱就这么多,有人赚就有人赔,你能确定最终是赚 ...
163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波函数之二
2015-3-31 08:33
给材料专业的学生阐明薛定谔方程的的几何意义与物理意义同样重要: 1.波函数是一个矢量,可以用具有一定长度和方向的有向线段表示; 2.波函数对自变量的偏导,是这个有向线段的伸缩旋转变换; 3.波函数对时间偏导,相当于这个有向线段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并伸缩时间频率倍,(薛定谔方程中)若再乘以i就是沿逆 ...
178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波函数之一
2015-3-31 07:57
给材料专业的学生讲微结构分析必涉及量子力学。 需给学生阐明: 1.材料的微观结构实际上就是材料中微观粒子的空间分布、能量分布、(角)动量分布; 2.材料的微观结构可以用波函数表示; 3.波函数在沿着时间坐标方向的斜率(对t的一阶偏导)大小就是能量(或者说,包含能量信息); 4.波函数沿着空间 ...
179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我们需要的是能量差,而非能量
热度 3 2015-3-24 11:26
我们常常需要能量为我们做功,但注意能量并不能为我们做功,能量的差异(空间上的)才能为我们做功。能量的空间差异才能产生力(或者说就是力)。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需要的是能量差,而非能量。 很不喜欢热力学教材的观点:能量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它只能...。能量差即可以产生,又可以消灭。依据能量守恒律制造永动 ...
2321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