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向虚拟世界移民——《互联网时代》观后3

已有 5182 次阅读 2015-1-4 07:16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移民, 虚拟世界, 互联网时代

吕乃基

博主已经上传了中国特色的“隐私”——《互联网时代》观后1重赏之下“唯”有勇夫——《互联网时代》观后2,本文是第三篇。

 

移民,在当今世界大规模发生。人们离开温暖的家,毅然决然背井离乡,前往异国他乡,总有其原因。一般而言,大多数情况的移民发生在由落后国家到发达国家;相反方向的移民虽有发生,但属少数或另类。如果说落后国家在相当程度上仍处于前现代的传统社会之中,那么发达国家已经过现代阶段而步入后现代;于是,由落后国家到发达国家的移民,可以说就是由14、5世纪或更早,一步跨入21世纪。至于移过去后呆在“唐人区”或唐人街,那么移民者的心思多半还在唐朝,那朝那代。

广义的说,移民,就是抛开历史与血缘,至少将其置于次席,迎接未来和更高的精神追求;抛开和看轻确定一致的起源,勇于面对不确定和多元的未来。

不过,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另一种大规模移民悄然兴起,且愈演愈烈,那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群向虚拟世界“移民”,现实世界的人群似乎越来越疏离于嵌入于其间的语境,置周围熟悉的人群于不顾,把更多的精力转而“投身于”虚拟世界,置身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甚或虚拟的图像与符号。与上述真实的移民有所不同的是,相对而言,其一,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群不仅参与这样的移民,而且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主流;其二,这种移民,移的是精神,身体依然留在物质世界。

虽然不排除极端情况,一般来说,向虚拟世界移民者大多衣食无忧,或者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生存需求。人的生存需求有限,精神需求无限,因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人的生存需求基本一致,精神需求各异,高度个性化。由此看来,这些人之所以向虚拟世界移民,主要是感到现实世界尚不能满足其丰富而独特的精神需求,或者为满足同样的精神需求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虚拟世界一方面还没有适应虚拟人际交往相对应的法律和规则,对此较少或没有监管,因而可能得到现实世界所得不到的自由;另一方面,这些为了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人们往往也能为他人提供更高的精神产品,于是,投奔虚拟世界的人士在相互的交往中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在精神上互补和相互满足的功能。移民们无限及个性的精神需求,在虚拟世界以较小的成本和代价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向虚拟世界的移民会带来消极的一面。虽然精神需求无限,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用于虚拟世界的精力多了,化在现实世界的精力必然下降。君不见,多少人埋头于电脑、手机,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

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此类“身首异处”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一侧是网瘾对身体的伤害,网瘾,游戏至死;另一侧是把现实世界的声色犬马也带到虚拟世界。

然而向虚拟世界的移民更具有积极的影响,关键是两种世界界面的交互。以科学网为例,一方面,科学网的注册者都是有名有姓货真价实的个体,并非虚拟,在此意义上似乎够不上是“虚拟世界”;另一方面,大多数点击者、评论者,乃至好友,以前从未相识,今后在现实世界谋面的可能性也不大,多半止于网上神交,应该算是虚拟世界。

博主自2009年1月移民科学网至今已近6个年头。博主的“移民”实属三心二意,在相当程度上,身在曹营心亦在曹营。其一,科学网的主旨和读者群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兴趣并非完全契合;其二,文字尚未从学术论文调整过来,不适应博文的风格;其三,实话实说,虽然科学网上也有漂亮的文章,但较少遇到能满足精神需求的博文。不过,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般的半心半意,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在“两界”的边界上自由穿越,从而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有所获。

一方面是来自虚拟世界的呼唤,要经营好一亩三分菜地。都说不用管点击率,可是,真的可以我行我素,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吗?虽不时对某篇博文未能入编辑mm的法眼心存不满,但平心而论,确实有观点写得好的博文,还是有较高的入选率。虚拟世界的呼唤催促写作,而且要写好。另一方面,现实世界五花八门,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悟。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感悟一闪而过,没有留下任何印记;现在好了,正好作为素材写成博文。于是,必须抓住这些“一闪念”不能放过。在细究之后,有些感悟渐渐清晰而变得丰满,进而融入以往的知识结构,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有些感悟会发现实际上并没有道理,经不起推敲,思维也会因此而变得明晰;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顺着某些感悟却一时写不下去,发现在一闪念的背后还有大的知识空缺。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不知中国特色的甄嬛之类算不算是一种另类移民?

 

博主设想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其余题目或为:

 

无法抹掉的过去。主,还会不会宽恕?好不了的疮疤,忘不了的疼

互联网与熵增、涨落、涌现

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意念。

2045,奇点。起点-发散 新的起点-发散

桌面”的上下:应用者和幕后创新、操作、控制人员关于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对称且愈演愈烈

无边界的网和有边界的主权国家

互联网上的犯罪,与受害者不面对面,是否会减少、乃至没有负罪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856209.html

上一篇:为上海踩踏事故遇难者祈福
下一篇:马羊之交的微博
收藏 IP: 49.77.219.*| 热度|

13 林中祥 陈安 王荣林 赵燕 赵美娣 蔡小宁 陈楷翰 戴德昌 曹聪 董继飞 马雷 周炳红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