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nrongchen

博文

唐代文学人才地理分布

已有 4038 次阅读 2021-7-26 18:16 |个人分类:中学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呈地域集中、北重南轻的不平衡状态,尤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渭河关中平原、晋南汾河平原、华北豫冀大平原诸区。由此可见,唐代文学是以黄河流域文化圈为基调,以豫、冀、秦、晋地区为核心,以北方文学人才为主流的文学。造成如此的分布状态,是唐代及唐前北方文化、经济、政治、人口、交通优于南方以及文学人才的迁移、文学传统的传承等多力合成的结果。

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对于唐代文学人才比较完备的文本。刘大杰撰写的《中国文学发展史》,20世纪30年代以来,颇受好评,至今流传。其中收录唐代作家约115人,其中名作家55人。这55人地理分布:今河南籍作家14人,韩愈、上官仪、王梵志、沈佺期、宋之问、岑参、崔颢、杜甫、元结、元稹、刘禹锡、王建、李贺、李商隐。今北京和河北作家5人,卢照邻、贾岛、高适、刘长卿、张鷟。今山西11人,王绩、王勃、王维、温庭筠、王之涣、白居易、白行简、王翰、柳宗元、聂夷中、司空图。今陕西5人,杨炯、王昌龄、韦应物、杜牧、韦庄。今江苏、浙江两省共得11人,骆宾王、钱起、孟郊、罗隐、张志和、储光羲、戴叔伦、顾况、陆龟蒙、沈既济、蒋防。今四川2人,陈子昂、李颀。今湖北3人,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今甘肃2人,李白、李益。今安徽1人,杜荀鹤。籍贯不详者1人,寒山。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63年版) 提及唐代作家约104人,其中名作家65人。今河南16人,今北京和河北5人,今山西11人,今陕西9人,今江浙两省16人,今四川3人,今甘肃2人,今湖北3人,今安徽1人,籍贯不详1人戎昱。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提及的唐代作家107人,著名作家77人,。今河南17人,今河北9人,今山西13人,今陕西10人,今江浙两省18人,今四川2人,今甘肃2人,今湖北4人,江西1人,山东1人。

《新唐书·文艺传》共收录唐代作家77,其地理分布为:今河南省22,河北省17,陕西省9,山西省8,江苏省4,浙江省4,湖北省3,山东省2,甘肃省2,福建省1,江西省1,安徽省1,籍贯不明者3人。

《全唐诗》凡录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编纂者明确记载了其中740多位诗人的籍贯或出生地。以当今省份为区域,按数量多少为序,统计如下:河北省115,河南省108,江苏省91,陕西省84,山西省77,浙江省64,四川省29,安徽省28,山东省26,湖北省25,江西省25,福建省24,甘肃省17,湖南省13,广东省8,云南省(唐为南诏国)3,广西壮族自治区2,宁夏回族自治区1人。

唐代文学人才地理分布不平衡,其文学人才绝大部分分布在黄河流域之豫、冀、秦、晋四区和长江流域江、浙二域。尤其集中在黄河流域之华北冀、豫大平原,渭河关中平原,晋南汾河平原。这三区文学人才占唐代文学人才总数的一半以上。与豫、冀、秦、晋和江、浙六区文学人才蔚为可观相对照,其他地区的文学人才则呈相对萧条之势。

如果以淮河为界将南、北文学人才作一比较,则北方文学人才占有绝对的优势。从数量上说,以豫、冀、秦、晋为代表的北方文学人才约占全部文学人才的70%,而以江、浙二区为代表的南方文学人才约占30%左右;就质量论,唐代杰出的文学人才,绝大多数出在北方,尤其出在华北冀、豫大平原,渭河关中平原和晋南汾河平原。“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盛唐“诗佛”王维,中唐诗文大家柳宗元,晚唐大词人温庭筠为晋南人;“诗圣”杜甫,盛唐边塞诗派主将岑参,中唐古文运动领袖韩愈,中唐新乐府运动主将元稹,中唐“诗鬼”李贺,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为河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盛唐大诗人王昌龄,中唐新乐府运动领袖白居易,晚唐大诗人杜牧,晚唐大词人韦庄,为渭河关中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盛唐边塞诗派主将高适,中唐名诗人贾岛、刘长卿,为河北人。综观唐代文坛,完全可以说,对唐代文学的演进和繁荣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绝大多数为北方人;在很大程度上,唐代文学是以北方地区黄河流域文化圈为基调,以豫、冀、秦、晋地区为核心,以北方文学人才为主流的文学。

文学人才分布形成原因:从文学发展的外力来看,唐朝时期的黄河流域与南方相比,有着文化、经济、政治、人口、交通等多方面的优势。

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包括渭河、泾河、汾河、洛河、沁河等大支流的河谷,也包括向东进入黄河的大冲积扇以及太行山麓成串较小的冲积扇,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摇篮。这里是一片广阔的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土壤肥沃,因此最早成为中华先民的开发之区。

《全晋文》卷五四记载了袁准《献言于曹爽宜捐淮汉已南》书,其中言:“吴楚之民,脆弱寡能,英才大贤,不出其土,比技量力,不足与中国相抗。”南方这种文化上的弱小,虽在晋祚南迁和唐“安史之乱”后有所变化,但完全超轶北方则是在公元960年赵宋立国以后的事情。

上古以逮盛唐,北方黄河流域在经济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孔子称许夏代的历法,主张“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可见夏代农耕已达到相当的水准。战国以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形成了秦关之关东、关西两个经济中心,同时亦延伸至晋南汾河流域部分地域。秦汉以逮盛唐,我国经济重心的分布,多集中于上述二区。关西地区,有泾、渭、灞、浐、丰、镐、涝、潏八大水环绕,土地平旷肥沃,号“八百里秦川”,又由于秦代郑国渠、白渠等农田水利的大规模兴修,故经济称一时之盛。司马迁描绘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十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关东华北大平原和山东半岛的富庶并不逊色于关西地区,西汉时期已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而关东地区十居七八。漳河地区的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海岱地区的临菑(今山东淄博市),梁宋地区的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市境内),洛水之畔的洛阳(今河南洛阳),白河流域的“宛”(今河南南阳),均为西汉的区域经济中心。《史记·齐太公世家》在称许齐国经济繁盛时说:“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商人“群萃而州处”,“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旦暮从事于此”。这不仅可证山东半岛经济之繁荣兴旺,也可见关东地区经济发达之程度。隋唐时期,国家更以关中、关东地区为王业根本,竭力经营。盛唐玄宗八年(749),当时天下粮仓储粮最多的为河南道,存五百八十余万石;其次为河东道,有三百五十余万石;再次为关内、河北两道,皆近二百万石(《通典》卷一二《食货·轻重》)。其时,汾河流域的晋(今山西临汾)、绛(今山西新绛),太行山以东的魏(今河北大名)、邢(今河北邢台)、贝(今河北清河),齐鲁大地之濮(今山东旧濮)、济(今山东荏平)、博(今山东聊城)八州运来的漕粮最多(《新唐书》卷五十三)。以上都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最富庶的地区为黄河中下游一带。经济的繁荣,为文学人才的大量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唐朝即以首都长安为轴心,以东都(今河南洛阳)、汴州(今河南开封)、曹州(今山东定陶西)、青州(今山东益都)、魏州(今河北大名)、沧州(今河北沧州)、晋州(今山西临汾)、北都(今山西太原)、甘州(今甘肃张掖)等北方交通都会为支撑点,从而形成东至今山东半岛,南至广州珠江流域,东北至今外兴安岭,西至今中亚诸国等交通大网络。交通的便利,为文化交流和文学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

唐代文学人才地理分布之成因,除社会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等外力因子,文学发展的内力因子如文学人才的迁移、文学传统的传承和辐射、文学风尚的勃兴和张扬、文学家的个性与禀赋,等等,同样不容忽视。回首唐前文学的发展流程,南方文学人才之成长与南方文学之创作并不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它曾多次有过独占鳌头的得意时期。战国时代屈原、宋玉之楚辞文学,东晋、南北朝时代南方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均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巅峰,南方文学人才较之北方亦彬彬称盛。何以在唐代南方文学人才比较凋零,北方文学人才比较兴盛呢?文学人才的迁移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晋、南朝文学之所以称盛,是和西晋末北方文学人才的大量南迁息息相关的。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晋都洛阳,中原民众大量南移。《晋书·王导传》曰:“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东晋、南朝多数文学家,或本人为北人,或祖籍在北方。东晋南迁的文学家主要有:郭璞,闻喜(今山西闻喜);孙绰,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袁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庾亮,鄢陵(今河南鄢陵);殷仲文,陈郡(今河南淮阳)人。南朝文学家若溯其渊源,也大多来自北方。如刘宋初年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祖籍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齐、梁时诗歌名家颜延之、鲍照、谢眺、王融、江淹、何逊、任昉、阴铿、徐陵等人,祖籍或为今河南,或为今山东,或为今甘肃,均在北方。如果没有西晋末文学人才的大量南迁,很难想象东晋、南朝文学会开出如此美丽的花朵。同理,唐朝文学兴盛于北方,也和隋灭陈后南方大量文学人才回流北方大有联系。隋灭陈,将陈朝的皇室大臣及豪族迁入长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绝”(《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隋纪一》)。唐初,由南入北的文学名家即有虞世南、陈子良、陈叔达、褚亮、褚遂良、孔绍安、庾抱等人。他们把南朝的柔靡文风带到北方,曾对初唐文学创作和文学风气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最后要强调的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还是中华先民最早从事文学创作的区域。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文学,要比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文学早成熟数百年。其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两汉乐府诗,“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之“古诗十九首”,“雅好慷慨”、“志深笔长”(刘勰·《文心雕龙》)的建安文学,无不催生于北方黄河流域且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如此悠久且厚实的文学创作传统,无疑为唐代文学创作的复兴和唐代文学的人才辈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唐代文学人才的分布之所以呈现地域集中、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是多种社会力量合成的结果,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莫立民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中州学刊 2006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4398-1297086.html

上一篇:唐代诗人杜甫的地理足迹
下一篇:唐代的边塞诗和边疆地理
收藏 IP: 112.20.41.*|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