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给中科院和农业部的一个建议 精选

已有 6855 次阅读 2012-10-1 02:42 |个人分类:国家时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科院, 食品安全, 农业部, 实验中心

给中科院和农业部的一个建议


蒋继平

2012101


最近因为法国一个科研团队发布了用孟三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喂养的小白鼠易患肿瘤的论文, 加上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些小孩子身上做的黄金大米人体实验,引发了一场对转基因主粮食物对人体安全性的大辩论。 由于媒体的大量报道, 这场争论已经在公众中引起了一些担忧和焦虑。


作为一个在生命领域工作了30多年的科技人员,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关键有两点: 一是我们的科普做的还不够, 二是我们的实验做的更不够。 因而, 要有效地消除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心理, 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科普活动, 但是,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质性实验。


为此, 我强烈建议中科院和农业部联合建立一个转基因食品安全实验中心。 这个实验中心承担有关转基因作物的所有实验任务。 这样的实验室并不需要很多贵重的仪器设备, 只要有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和一些常规的实验设备就行了。


这个实验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比较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常规食品对动物健康和寿命产生的不同影响。 与此同时, 还要充分地测试各种不同类型的转基因食品对动物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


这个实验中心的关键是实验的设计。 这个实验的设计要考虑到许多因素。 我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的设计方案作为参考。


第一, 用转基因玉米喂养小白鼠, 最好完全重复法国科研团队的那个实验, 并且必须使用同样的材料, 即同样的玉米品种和同样的老鼠品系。 实验时间必须达到2年。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转基因食物和非转基因食物对动物健康和寿命的影响。


第二, 在上面的实验的设计中, 再增加一个参数, 即将玉米分成生的和烧熟了的两个大组。 这样的话, 这个实验就有四个大组: 1. 转基因生的玉米, 2. 非转基因生的玉米; 3. 转基因烧熟了的玉米, 4. 非转基因烧熟了的玉米。在这四个大组中, 再分成雌雄性别和不同喂量等小组。 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测高温烧煮对转基因作物毒性的影响。


第三, 用转基因大豆和其加工产品作动物实验。这个实验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人们普遍传说现在市场上的豆油都是转基因大豆的产品。 这个实验的设计比较复杂, 首先要分成转基因大豆, 非转基因大豆两个大组,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测转基因大豆对动物毒性的影响。 然后,转基因豆油和非转基因豆油两个组,这个实验主要是分析制油过程中的高温处理对转基因产品毒性的影响。 还要用转基因大豆和豆油作为一个组,这个实验是综合和重复以上两个实验, 更加进一步论证转基因作物和其产品对动物毒性的不同影响。 当然, 还可以有更多的实验设计组合。 这些实验可以单独地做, 也可合起来一起做。 换句话说, 研究中心可以指定某个小组用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作第一个实验,让另一个小组专门作豆油的比较, 让第三个小组进行大豆和豆油的比较。 最后, 将所有的结果合起来比较分析。 理论上来讲, 这些实验应该一步步地来, 可是, 很不幸的是, 生物学实验非常费时, 时间上不容许等。 这样的实验至少也需要两年时间。 所以, 同步进行是必须的。


以上实验的成败进展首先取决于实验材料的保障, 这些实验材料的关键是易患肿瘤的小白鼠或者小白兔, 要有大量这样的动物随时供应。第二是转基因作物的纯度,必须是真正的转基因作物。 第三是实验室的空间, 要有充足的空间让实验动物过得比较舒服, 要确保它们不是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而生病。


由于篇幅关系, 我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 还有很多设计和细节不便多说。


备注: 不知道中科院和农业部的领导们是否可以从科学网获得我的建议的信息? 由此问题, 我也好奇科学网到底在中国的科学界有多少影响力。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 这样的博文才是科学网应该具有的风格和应该起到的一个作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618224.html

上一篇:我对二十一世纪某些领域的六个预言
下一篇:一个平凡和快乐的中秋节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32 曹聪 武夷山 吴浩宇 李学宽 翟自洋 宁笔 安海龙 张亮生 王恪铭 陈国文 王铮 李宇斌 刘立明 吴飞鹏 蔡小宁 汪晓军 张冠军 史智才 刘波 杨秀海 赵建民 李天成 曾新林 陈飞 苏德辰 windsea lizaixian yunmu neilchau zhanghuatian xchen sz1961s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