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中美政治和行政体制的X架构

已有 6962 次阅读 2012-4-28 08:53 |个人分类:社会体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 美国, 政治体制, 行政管理

中美政治和行政体制的X架构


蒋继平

2012427


中国和美国在政治和行政体制上体现出来的根本区别是: 在政治体制上, 中国是一党制, 是精英决定一切。 共产党员在人口总体中占的比例很低, 大概在5% 多一点, 但是, 共产党在中国各级政府中起着绝对的领导作用。 政府部门的重要领导人都是由共产党的组织部任命的, 而不是经过公民投票选举的。 与此成鲜明对照的是, 美国的政治体制是民主选举, 既由全体公民决定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人。 在行政体制上, 情况恰恰相反, 中国的行政体制是民主式的, 即各级领导是一套班子, 不是个人说了算, 而是要经过集体讨论,要根据单位的规章制度来作决定。 具体地说, 在国有单位, 关系到一个员工的工资, 奖金, 提升和调动等等切身利益时, 这位员工的顶头上司没有权力一个人直接作决定,而很可能要经过组织上的研究讨论后才能作最后的决定。 更进一步来说, 要是这个单位在同一个等级岗位有十几位甚至几百位员工, 这些员工的工资变动调增一般是统一的, 即所谓的“大锅饭”。 在美国, 行政管理上是独裁专制性的, 即顶头上司有权力对下属直接进行业绩评估, 继而对其进行工资的调增, 决定奖金的多少, 和是否符合晋升的条件。


当然, 我上面说的是两个不同的方面, 一个是中国的公有制单位, 另一个是美国的私人企业。 有的人会说, 怎么可以这样比呢? 我说应该这样比, 道理很简单, 中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 美国是私有制为主体的国家。 我讨论问题喜欢看主流方面。 而且,事实是明摆着的, 国家的大事总是由主体部分为代表的, 是不是? 我总不能用一个国家的主体部分与另一个国家的少数部分比, 对不对?


现在让我用一根杠来代表政治体制,中国专制——————美国民主; 用另一根杠来代表行政体制, 美国专制——————中国民主。 然后把这两根杠交叉竖起来, 那就是一个X架构, 想象得出来吗?


至于这个X架构上的体制差异带给两国人民的利弊, 我想要是一个没有在美国生活和工作过的中国人, 是体会不出来的; 同样的道理, 一个没有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过的美国人也是体会不到的。 因而, 只有那些既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过, 也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相当一段时间的人, 才会有真正的体会。


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 两种体制各有优点和缺点。 简单地来说, 中国的精英政治体制, 民主的管理模式, 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着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他们没有多大的责任, 因而也没有多少压力。 但是, 他们也没有充分利用和展示自己权利的机会。 在这种环境下, 要是他们的责任被人为地增加, 而他们的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他们向政府和社会表示不满和抗争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美国,政治体制上是民主选举, 人民有权力决定各级领导人,各级领导人必须认真负责地为他们的选举人服务。 但是, 反过来, 在行政管理上, 领导人有绝对的权力决定下属的切身利益, 因而, 在美国, 每个人都有很大的生存压力, 他们时时刻刻都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显而易见, 就总体情况而言, 中国人比美国人生活的高兴快乐, 也享受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但是, 享受不到与美国同等水平的民主。 不同意我的观点吗? 好的, 现在让我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二十多年前, 我在中国水稻所工作时,上班时间有时候会和同事们打桥牌。 前几年回国时, 也亲眼见到我的同学们在上班时间打牌, 去年回国时,看到一个职工在上班时睡大觉。 还有, 我发现一些中国人上班时间用公家的电脑处理他们的博克。 这些现象在美国的工作岗位一旦发现, 立即会受到处罚的,或者员工们就根本没有这种机会。


在美国,不管你是什么职位, 什么岗位,一般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个人业绩评估, 都是由顶头上司来评定。 评定的结果决定个人的工资调增程度, 奖金的多少等利益。 越是级别高, 评定的次数可能越频繁。在这种环境下, 谁还会在上班时间打牌, 睡觉, 和用公家电脑处理私人博克? 实话实说,我上班时间很少用公司的电脑处理个人博克。


所以, 要想在美国生存下去, 而且要生存的比较有面子, 还得有一些竞争力才行, 要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564474.html

上一篇:强烈呼吁中文教会立即修改圣经创世纪的一个内容
下一篇:我生活中那些一心三用的时刻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6 曹俊兴 金小伟 孙根年 刘全生 曹贺贺 loseed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