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准博士必须面对的三大挑战 精选

已有 10732 次阅读 2012-3-1 08:28 |个人分类:经验交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应聘, 家庭, 准博士

准博士必须面对的三大挑战


蒋继平

201231


我这里说的“准博士”指的是已经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或者已经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已经肯定没有问题的博士研究生。 但是, 这些研究生还没有正式被授予博士学位, 有的还需要一些功课和实验的进一步完成才能拿到博士學位。也可以这样说, 准博士就是马上要拿到博士学位, 很快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在读研究生。


这些准博士,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 一定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 博士论文。 第二, 申请工作。 第三, 家庭问题。 积极应对这三大挑战, 是每个准博士必须完成的任务。


第一, 博士论文。 虽然有些准博士们可能已经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 但是, 完成论文答辩只是说明你已经在实验科目上达到了博士的要求, 这并不等于你的博士论文已经最后定稿和印刷出版。 因而, 要是你在博士论文答辩前还没有正式定稿和印刷出版你的论文的话, 你一定要抓紧时间, 认真地将论文尽快最后定稿。 一般来说, 对于已经在一些期刊上发表了数篇专业论文的博士生, 可以按照学校对博士论文的统一规定和格式,将这些论文重新编排在博士论文册中。 总的来说, 一个博士论文除了专业课题上的文章外, 还应该包含下列一些内容: 1。 致谢(Acknowledgements)。 2。 论文摘要(Abstract of The Dissertation. 3。 论文目录(Table of Contents)。 3。 目录数据表 (List of Tables)。 4。 目录图表(List of Figures)。 5。 论文结论 (Conclus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当然, 最主要的部分是专业文章。 我本人的博士论文有五篇专业论文, 整个论文一共有190页(8 X 11” 标准纸张)。


博士论文的第一页应该是这个博士学位的学校名称, 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题目, 博士论文的导师委员会的成员名单及其亲笔签字等相关信息。


当所有这些已经准备好以后, 就要联系印刷出版社, 打印出版。 一般要同时印刷好几册, 至少学校一册, 论文委员会的每个导师一冊, 自己留一冊。 因而, 最起码也要五册。


第二, 申请工作。 因为准博士们马上要拿到博士而走向工作岗位, 因而, 在毕业前就必须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这就需要在毕业前就着手申请工作的事。当然, 能够留校做教师那是很理想的了。 不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这个机率是很低的。 因而, 在社会上寻找合适的工作是当务之急。 要使应聘比较顺利, 首先要准备一份很有竞争力的申请材料。 有关研究生如何应聘的一些信息, 我己经在前几天发表了一些浅见。 感兴趣的话, 可以参见[决定研究生“钱途”的六个基本要素](1


在申请工作这点上, 学生应该和导师紧密合作, 要争取导师的全力支持。 按理来说, 一个好导师一定会帮自己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的。 道理很简单, 学生的前途光明, 也是导师的光荣和骄傲。


第三, 家的问题。 因为特殊的身份, 一般来说, 博士的年龄最小也已经超过26岁了。 不管男性或者女性, 到了这个年龄, 应该是谈论嫁娶婚配的时候了。 因而,家的问题是博士毕业时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假如是单身,而且还没有固定的异性朋友,那就比较自由一些。 即使这样, 到新的地方还是要找一个住的地方, 而且这个地方必须在去之前就找好。 假如是单身, 但是, 已经有固定的异性朋友, 马上要结婚, 那么, 现在的问题是, 博士和异性朋友是否能在同一个城市工作, 假如不能在同一个城市, 家应该建在哪里? 对于一些已经结婚有家室的博士来说,这个问题是更明显的了。 太太能否在新的地方找到工作, 孩子的上学问题, 搬家, 买房子等等, 很烦人的。


从上面的三个方面可以很容易看出, 一个快要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面临多么巨大的生存压力。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 是不会有切身体会的。 不过, 绝大多数博士生导师应该有亲身经历的, 所以, 应该体谅自己的学生, 应该尽量帮助这些学生。 我想, 一定会的!与此同时, 社会和家庭也应该对这个特殊人群给予特殊的关心, 尽量帮他们度过难关, 使他们能够精神充沛, 满怀信心地走向新的岗位。


附记: 我那个时候除了要求导师给我一个推荐信外, 全部靠自己打拼。 在异国他乡, 举目无亲,写论文, 找工作, 搬家, 样样都得靠自己,总是生活在一种极限之中。 所以, 我的感悟是: 生活总是充满着挑战, 战胜这些挑战, 就是胜利!正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在奋斗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应变能力)。


  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54011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542736.html

上一篇:聊聊我和英语辅导员的那点事儿
下一篇:号外:我为周可真教授重回科学网发博文而高兴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22 谢鑫 彭思龙 罗帆 金小伟 曹凯 施泽明 刘光波 曹聪 郭桅 曹贺贺 吴飞鹏 王利文竟 王志杰 梁才 褚海亮 王鹰 何应林 LingLi83601 dengxiaojun neilchau dashitou amwfhv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