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但凡能代表国家的人,永远都是对的

已有 4994 次阅读 2011-6-5 12:11 |个人分类:七嘴八舌|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论, 反面教材

首先恭喜李娜同学法网夺冠!
 
我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都是80后瑞士美女辛吉斯的粉丝,那时候我就在想,啥时候咱中国也能出一个80后网球冠军mm啊?没想到才10年这个愿望就实现了。
 
李娜的夺冠是很多人心目总期待已久的。在我眼里这种期待有2层含义:
 
一、这是中国人拿到的第一个网球世界冠军
 
二、这是中国人脱离体制后取得的巨大胜利
 
第一层含义意义重大,但我认为第二层含义意义更大!
 
中国体育界官僚化、集权化的管理机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扼杀个人的能力,不走市场道路,只走垄断道路,换句话说:压抑人性。
 
一个运动员,不进入这个体制之内,不接受国家的管理和支配,那么他得不到任何的体育资源。可一旦进入体制之后,他又变得身不由己,一切都得听领导的安排和左右,却不能针对自身的情况以该有的正常模式来发展,不能得到与自身价值等同的报酬。
 
那句话说得很好:在体制内,世界冠军在领导面前永远是外行,世界冠军的工资也永远高不过领导。在体制内,如果一个运动员取得了什么傲人的成绩,那么这一切成功都取决于国家的培养和领导的栽培;而如果一个运动员处处只有失败,那么这一切失败都是他自己的问题
 
这样的制度注定是失败的,而过去我们经历的种种失败,也大多是这样的制度造成的。只不过,我们过去缺乏一个证明,我们过去还做不到在体制外取得胜利,以至于体制内的人一直在向我们群嘲:你们不是说体制不好吗?有本事你拉出去单干,拿个世界冠军回来呀?
 
很高兴,今天李娜取得了这样的成功,所以我们终于有证据相信国人脱离了体制之后是完全可以取得傲人的成绩的。
 
但是,也别高兴得太早,说不定今天或者明天就会有体制内的领导跳出来说:“李娜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国家在她小时候对她的投入,在于国家在李娜还没出生时对她妈妈的投入,在于国家在李娜妈妈还没出生时对她姥姥的投入……”或者“李娜就算成功,也只是一个个例,不能说明什么……”
blahblah……
 
总之,你知道,但凡能够代表国家的人,永远都是对的。
 
最后,附一篇6年前的新闻:

李娜惹怒网管中心

2005年10月20日04:48 中国青年报
 
  十运会网球女单半决赛今天上午举行,天津选手彭帅轻取卫冕冠军李娜。比赛结束
后,李娜再次“炮轰”国家队的体制,认为“国家队有很多体制不是很好,如果可以将队员的成绩和奖金挂钩,应该会更好一些”,同时,她再次表示,国家队教练对她的帮助不是很大。而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对此表示,李娜出此言论,是因为她的道德水准和责任感太差,以李娜这样的素质,不可能代表中国参加2008年奥运会。
  记者今晚电话采访了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孙晋芳对李娜反复指责国家队表示痛心。孙晋芳说,国家队已经召集了国内最好的教练,对于运动员的奖金分配,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也已经给出了最优厚的条件,“李娜没有看到国家为培养她们所付出的代价,只是简单地拿自己和外国选手相比较,这是思想水平低、道德素质不高和责任感、使命感差的表现”。
  孙晋芳说,作为一个世界排名30多位的网球运动员,李娜只看到了国外同级选手的奖金丰厚、收入高,却没有看到这些选手为实现这样的成绩所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包括家庭的培养代价和运动员本身奋斗的代价。孙晋芳说:“在中国,如果没有国家支持,至少现在还没有哪个网球运动员可以按照国外的模式培养起来。我们承认,中国现行的网球培养体制肯定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这已经是洋为中用、既走网球职业化道路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最好方式。”
  孙晋芳表示,李娜是中国目前最优秀的运动员,但这仅仅是在技术水平上,“像李娜这样的队员,太缺乏职业素养,她的眼里只有奖金,却没有想想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孙晋芳不禁感叹:“我们的选手现在与奥运金牌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职业素质方面。”
  孙晋芳明确表示,李娜虽然短时间内还不会被国家队除名,但3年后将肯定不可能代表中国参加北京奥运会。
  本报南京10月19日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147-451857.html

上一篇:互联网现象之“东北男人打老婆”
下一篇:陈学雷:谈谈民科
收藏 IP: 58.30.71.*| 热度|

18 马红孺 朱志敏 刘庆丰 程木 阎建民 吴吉良 曹聪 李宇斌 肖传国 刘全慧 吴明火 曾新林 刘颖彪 cuilanzi neilchau colorfulll vigorous mqp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