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光阴里的安全文化(26)—“不安则安,安则不安”的安全教育思想

已有 3294 次阅读 2016-7-3 11:0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Microsoft, color, center, 微软雅黑

光阴里的安全文化(26)

——追溯安全教育思想之“不安则安,安则不安”


文/王秉


北京有句民谚:“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传说中的解释,是一种神话。暂不细究此民谚,但据考证,在潭拓寺的历史上火灾真是频繁,甚至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怕潭柘寺失火,有位方丈从“不焚则焚,焚则不焚”(同理与“不安则安,安则不安”)的安全教育观点出发,提出把“潭拓寺”三字刻在烧板大灶膛口的上方,甚至连煮粥的大锅上也刻上(见下图)。每日三餐做饭时,这三个字任火焚烧,以避邪灾。“潭拓寺”经过这样长年累月的烧炼,就不怕火了,这叫以火攻火。弟子不解其意, 老方丈回答说“不焚则焚,焚则不焚”,又曰“火烧潭柘寺,日日绕火龙,水火一相济,市岁保太平”。据说该寺从此以后就真杜绝了火患,说明还确有一些防火效果。因此,北京后来又流传一句老话:“火烧潭拓寺,寺未烧”,这并非完全出于迷信。


图  火烧“潭拓寺”

在本书作者看来,若从心理学(安全心理学)与教育学(安全教育学)的视角审视这个故事,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其实是恐惧诉求心理、联想心理与逆反心理等心理学知识用于安全警示教育的典型例子。当和尚在烧饭和领粥时,看见火舌舔烧“潭拓寺”三字,就会联想到真的火烧潭拓寺的情景,由此产生恐惧诉求心理与逆反心理,从而提高安全警惕,下决心不让火烧潭拓寺。“不安则安,安则不安”这种安全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在中国古代安全教育中倒也非常别致,就算是在今天的安全警示教育中,其也颇有借鉴价值与意义,如用事故真实案列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王铭珍,李采芹.中国古建筑与消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953670-988347.html

上一篇:光阴里的安全文化(24)——家训 《袁氏世范》中的家庭安全文化
下一篇:光阴里的安全文化(27)—走进《周易》
收藏 IP: 218.76.29.*| 热度|

1 代恒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