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解读】|规模的硬规律(十四):公司的宿命

已有 2383 次阅读 2019-2-8 13:37 |个人分类:海洋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解读】|规模的硬规律(十四)

作者:万维纲 

科学作家  “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续)


公司的宿命


最后一节,咱们说说公司。


规模法则这一方法最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只是抓住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关系,就能确定生物体、城市和公司的命运。你会发现不同生物体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大体上都符合同样的标度律。


韦斯特甚至说,标度律决定了城市80-90%的可测算的特点。也就是说,文化、历史、政府的政策最多只能决定百分之十几。


规模决定了生物体的能量吸取能力、力量和寿命。规模决定了城市的产出、基础设施和发展前景。规模,也能决定公司的宿命。


在讲公司之前,我想先借这个机会,把韦斯特这本书的理论总结成一个统一的框架。不管是生物体、城市还是公司,系统都有一定的规模,总要吸取一些能量,总要消耗一些能量,我们可以把对应的关系总结成一张表。


公式11.jpg


想要让系统发展壮大,吸取能量必须大于消耗的能量。这本书研究的全部内容就是吸取的能量和规模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一个标度律来表示:


公式12-1.jpg


对生物体来说,=3/4。这是一个亚线性关系,说明生物的能量吸取能力跟不上体重的增长,所以长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增长了,只能停止长大,成熟,然后衰老。


对城市来说,k =1.15。这是一个超线性关系,说明城市创造财富的能力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所以原则上城市可以一直发展壮大。只要有人口供应,只要地球资源够用,城市永远都不会老。更好的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标度律k = 0.85,说明城市不但可以一直长大,而且还越大越环保


那公司的标度律是什么呢?


下面这张图,就是 28,853 家美国上市公司的情况。横坐标是各公司雇员的人数,纵坐标,从上到下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净收入、总利润、销售额和总资产。


公式12-2.jpg


我们看这些数据非常杂乱无章。韦斯特说,这是因为相对于生物体和城市来说,公司没有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也没有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寿命都很短,没有机会形成特别稳定的结构。不过研究者可以把规模相近的公司取个平均值,就得到图中那些白色的圆点,这些点还是非常整齐的。


结果根据这些数据,公司这几个项目的标度律分别显示在图上。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销售额”这一项,这一项相当于公司从外界吸取能量的能力,至关重要


销售额正比于雇员人数的0.98次方。这差不多就是k =1,也就是线性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张江加入圣塔菲研究的这项研究后,开始分析肿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并与美国上市公司做对比,发现两者性质比较接近。下图中左边两幅图是美国公司的销售额和销售成本,右边两幅图是中国公司的销售额和销售成本。


公式13.jpg


美国公司的销售额和销售成本差不多都正好正比于公司的雇员人数,中国公司的销售额和销售成本差不多正比于雇员人数的0.8次方。单从这组数据来看,中国公司的效率有点儿问题,在雇员人数增长的同时业绩并没有按比例增长,有点儿人浮于事的意思,这么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不过,在韦斯特看来,这两张图说明,中美两国的公司业绩差不多都正比于公司的雇员人数。考虑到公司数据实在杂乱,我们也姑且可以这么理解。


所以,对公司来说,似乎存在一个k =1的线性关系。这说明公司处在城市那样的无限潜力发展和生物体那样的有限发展之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力量推动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大,也没有什么明确的限制要求公司有固定的寿命。公司的标度律正好处在发展的边缘。


公式14.jpg


我们再考察几个大公司的发展史,这个局面更明显。


这是一张半对数坐标图。小公司一开始可能增长很快,但最终都变成近似的直线,增长率固定下来。


这种增速相比城市是慢了很多。从理论上来说,这其实还是指数增长,但这种增长非常危险。


大公司的销售额和成本都与雇员人数成正比,这是一个危险的关系,因为你经不起折腾。这其实是一个勉强维持的局面。韦斯特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一位老人,身体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损伤,没有什么韧性了,一旦得个什么病,哪怕是感冒,都有致命的危险。大公司随着市场波动,非常脆弱,一旦发生什么财务状况,都可能倒闭。


这个标度律意味着,所有公司死亡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这就像物理学上立的放射性物质衰变一样,一堆放射性物质放在那里,其中每一个原子都有可能随时衰变。物理学家甚至可以据此给公司算出一个“半衰期”。


美国上市公司的半衰期是10.5年。也就是说,如果你随意跟踪不管多少个公司,每经过10.5年,它们就会死亡一半。这个半衰期跟具体的行业、公司的大小、上市时间都基本没有关系。只要是公司,就有这个10.5年内50%的倒闭风险。


那要这么算的话,公司想要长期存活可是太难了。以前我在国内买东西,发现商家很爱说的一句话,叫“我们的生意要做100年”,意思是说他们会讲信誉,要积累长期的声望。这些商家肯定高估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按照标度律的数学计算,公司存活100年的概率,差不多昌百万分之四十五!事实上,历史数据也说明公司都做不长。中国做市场经济的时间短,不能说明问题,美国则有丰富的历史数据。历史数据显示,公开上市30年之后还存活的公司,不到5%;能存活50年的几乎没有。


有人可能会问,世界上不是有很多“百年老店”吗?事实是,如果你想开一家严肃的公司,就别拿那些“百年老店”当榜样。所谓百年老店,基本都出现在欧洲和日本,做的几乎都是特别小众的业务,几乎都是在一个家族里代代传承的小作坊。比如,一家日本旅馆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根本原因是他家有个温泉,没人跟他家竞争,他家也无意做大。


理性地看待公司,其实经营几年倒闭了都算正常。“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旧公司不倒闭,新公司哪有出头之日。


遗憾的是,现在圣塔菲研究所的学者还无法深入研究公司,所以没人能系统地解释为什么公司的标度律k =1。公司内部的网络与城市和生物体有什么区别吗?我们不知道。解释这个标度律,绝对是个很好的研究课题。


不过把公司和城市、生物体类比,我们还是可以做一番推测。


城市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壮大,是因为城市的产出是由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决定的。连接促成创新,这是一个“1+1>2”的过程。城市壮大,是因为城市随时都在更新和突破自我。


生物体的生长有极限,是因为细胞一旦长成,基本上就只消耗维护资源,不生产新的东西。两个细胞不会发生连接,不会在生物体内爆发一次革命。


公司在创立之初是非常创新的,但是在业务定型,能够系统地从市场上赚钱之后,它就没有必要再冒险创新了,而会越来越依赖现有的业务模式,它再雇用新的员工,也只是为了发展现有的业务而已——它会越来越像生物体。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颠覆式创新”——不把你这个固定玩法颠覆了,别人没法儿创新。把公司和城市类比也不是一个新思路。我以前就听说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比如,Zappos(卖鞋的最大网站)的创始人谢家华就曾经解释过为什么城市越大创新能力越强,公司越大却反而越不好创新。他认为这是管理机制的问题。


一个城市的市长不会指挥市民搞创新,市长不过问市民都干什么挣钱,市长只是提供基础服务而已。那为什么公司的CEO非得对手下的员工干什么指手画脚呢?公司的管理能不能借鉴一下城市的风格呢?


据我所知,现在美国有些大公司就在做这种管理探索,允许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这种公司就像城市一样,给你提供一个平台。这简直就是一个有点儿“反常识”的思路:你管了,公司业务能上正轨,但公司的寿命就是非常有限的;你不管,可能员工根本不知道干什么,但是公司反而能有无限的大发展?反正这些尝试都在进行,有见识的企业家非常理解这个问题。


至此,《规模》这本书我们就解读完了。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几个道理。


第一,我们见识了数学的力量。生物体、城市和公司,表面上看好像有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被几个非常简单的数学公式左右。


第二,成长方式决定宿命。如果不是算过数学标度律,有谁能想到,靠吃饭生活怎么就不可持续,靠连接生产怎么就能发展壮大了呢?


第三,这里我想总结一句有点儿鸡汤味道的话了:胸怀决定格局。


如果你对自己的成长方式完全被动,基因怎么设定你就怎么长,那你就是生物体的命运:寿命有限,将来必死。


如果你主动掌握自己的成长,认准一个方向专注地做下去,那你就是公司的命运:可以发展壮大,但是永远伴随着死亡风险。


如果你能海纳百川、不设成见,随时拥抱各种创新和连接,甚至帮着别人连接,那你就是城市的命运:你的发展是无限的。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推导,个人具体怎么操作才能像一座城市,答案就不得而知了。

(完)



来源:

万维纲。规模的硬规律。见:《规模》解读本。中信出版集团。2018.6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61195.html

上一篇:[转载]【解读】|规模的硬规律(十三)
下一篇:[转载]冷知识:地理类
收藏 IP: 180.164.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