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发掘理趣的科学阅读

已有 2276 次阅读 2014-8-5 08:37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发掘理趣的科学阅读

(http://www.wokeji.com/pl/plyzl/plj/201407/t20140728_775993.shtml)

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尹传红 2014年07月11日 

“科学”前面可以附加的形容词已然不少:实用的,进步的,有趣的,快乐的,艰涩的,可怕的,邪恶的……不过,当今社会已基本形成共识:科学播撒智慧的种子,科学关乎我们的未来,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具体说到科学阅读,我想大体可有消遣性、实用性和思考性三种。这里侧重谈的是后一种,即以发掘理趣、传扬理性为其要旨的思考性阅读。

首先似得提一下惯常被人们所忽视的科学的另一价值——趣味,也叫做心智的享受。这种享受,有人从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中得到,也有人从阅读科学、欣赏科学中得到。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对此十分看重,他的两部口碑甚好的科学读物《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吴远程译,三联书店,2004)、《发现的乐趣》(张郁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便是贯穿这种享受的极佳范本。其共同特点是将作者天马行空的思想、“逢场作戏”的调侃及恶作剧与不同凡响的见闻经历融汇一炉,故事引人入胜,语言生动诙谐,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科学人生景象。

曾与费曼有过较多交往的美国物理学界之大师级人物弗里曼·戴森,是一位深具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的智者。他的代表作《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邱显正译,三联书店,1998),以丰富的科技“案例”和细腻的个人体验,对科技应用与发展的过失进行了真诚的反思,并提出了因应之道。新近推出之《反叛的科学家》(肖明波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收入了戴森近作。它彰显出作者对人心与科学史的深刻洞察,以及探讨科学、伦理和信仰时的新视角,行文典雅,立论高妙,甚值一读。

除了费曼与戴森,西方其他一些著名科学家撰著的综合性科学读物引进我国后亦广受青睐。这些科学家兼作家的共同特点是知识广博、学养深厚、叙事技巧娴熟,并且都善于利用自己所专长的研究与观察体验,引导读者去思考周边事物及现象背后所蕴涵的道理,因而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推荐阅读5部:理查德·道金斯著《解析彩虹——科学、虚妄和玄妙的诱惑》(张冠增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史蒂芬·杰·古尔德著《干草堆中的恐龙——自然史沉思录》(传神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史蒂文·温伯格著《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黄艳华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刘易斯·托玛斯著《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李绍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利昂·莱德曼等著《上帝粒子——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什么是问题》(米绪军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国内知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撰写的科学读物,也不乏精彩之作:路甬祥院士著《创新的启示:关于百年科技创新的若干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以科学家的敏锐眼光和洞察力,回顾了科学的多个重要领域的创新发展历程及其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杨焕明院士著《“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科学出版社,2008),以给第一位“克隆人”的信开篇,用科学、生动、有趣的语言诠释了生殖、生命、生育、克隆、克隆人等问题。陈润生院士与刘夙博士合著《基因的故事:解读生命的密码》(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以清晰的线索、简练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反映和解读了基因科学进展及所可能带来的生活变化。微波技术专家甘本祓的科普新著《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将大量的科普内容通过历史题材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妙笔生花、非常精彩。它所描述的美军轰炸东京湾不仅是军事历史,也是科技历史的篇章,因为在成功轰炸的背后,既有技术创新,又有战术创新。

科学阅读,科学史方面的作品自然不能缺席,但这类读物真正能让人读得酣畅并咂摸出味道来的却不多。下面推荐阅读的这5部作品,均以其充满感性和魅力的笔触,饶有意味地表达出探索之趣与理性之美。读者随之游弋于科学文化的各个领域,感受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领略新知、洞见,当受益匪浅。它们是: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雷·斯潘根贝格等著《科学的旅程》(郭奕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江晓原著《科学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赵致真著《造物记——世博会的科学传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卞毓麟著《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要对科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浏览一“俗”一“雅”两本书:克里斯·穆尼等著《科学离我们有多远?》(高天羽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详细描述了科学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着重分析了科学在传播上的重大困境,对科学家和美国大众之间存在文化隔阂深感忧虑。在作者看来,科学之所以“没落”,政客、媒体和娱乐业都有责任,他们没能带领我们理解科学、欣赏科学。保罗·R.格罗斯等著《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孙雍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一书则被看作是科学家阵营对人文类学者的各种“科学批评”展开反批评的开山之作,其中涉及许多严肃而又深刻的学术问题,比如:如何看待科学的价值与社会功能?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精髓是什么?科学权威的来源与合理性何在?

而田松著《警惕科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稍显“另类”。书中对核电、转基因、营养学和中西医等问题给出了深入的分析,公然提出:科学和科学共同体已经成为一种危害社会的力量,需要警惕;认为人类社会需要建设一种机制,对科学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约束、监督、防范,以防止科学危害社会。作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双料博士,田松的激进观点固然有其学术研究作为后盾,但在圈内一直以来争议颇多。尽管如此,他的文章仍以视角独特、新见迭出且常对人们长期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提出怀疑等特点而受到一些读者的追捧。比如书中所收《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一文,一度流传甚广,竟然还真的有很多人因为看了这篇文章而不再喝牛奶。

从科学阅读中感悟科学、了解科学,当然还可以有其他路径。推荐两部风格独特、饶有趣味的科学随笔集:《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吴虹桥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江向东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作者是美国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说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高产作家具有非凡的阐释能力,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复杂的社会话题一经他的妙笔点缀,读来便毫无生硬之感。进入他笔下的科学世界,你感觉到他仿佛是在跟你聊天,而不是对你说教。读他的书,相信你在感悟美妙的“阿西莫夫文体”的同时,更能得到许多知识、智慧和启迪,还有理性思考的乐趣。

燥热暑期中读一读“徐仁修荒野游踪•寻找大自然的秘密”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刘华杰著《天涯芳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与《博物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或能收获几丝清凉。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并不多见的自然教育和博物学原创科普精品,也是展现丰富自然生态、深蕴人文历史内涵、兼具科学与文学两种阅读品味的佳作,有着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科学阅读的范畴自然不限于图书。浏览一下全新改版的《知识就是力量》和《环球科学》杂志,当也会有愉悦的感觉、不俗的收获。

(此为未删节稿)

后记

我曾在1992年给《南方周末》投过一篇介绍阿西莫夫的稿件,约莫过了半年后,报纸略加删节登出1000字左右,稿费给开了50元,让我吃惊不小(那时 我月工资大概也就两三百元,50元算不少了)。

也是托阿西莫夫的福,前不久我在《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一书的“校译后记”中提到,我在《科技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上大四时(1989年)写的一篇评论,标题为《科普,我们不能没有它——读<冷遇,岂止阿西莫夫想到的>》。不久我收到30元稿酬,这竟抵得上当时我在学校大半个月的伙食费了!

大致是在1998年前后,我接受过《南方周末》记者寿蓓蓓的采访,谈科普话题,文章登在科学版上。

这次是头一回应《南方周末》之约写文章,而且感觉到,似乎只有我一人写“科学篇”荐书文章,其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子,而《南方周末》的影响力没得说。所以惶恐之余我真的不敢怠慢,稿子反复改了多遍。具体怎么写,一度十分困惑。

我能想到,像“历史篇”、“经济篇”、“法学篇”等的作者,应该都是学有所长的知名学者,我充其量也就是个胡乱多读了些科学书的杂家、书呆子,学术断然是谈不上的。那么,推荐什么书好呢?我在给编辑的短信中坦陈自己的想法:

反复改过几遍,略增单书点评,但虑及“科学”内涵之宽泛,不似历史、发些、化学之相对专业,故仍留存几处拢合综评,亦有分列供选之意。主题则如题所示之“发掘理趣”。

曾有前辈朋友善意批评我,说我写文章跟做事一样,总是贪多求全,故而有时泛而不精。此言甚切我之实际,我也意识到了。写这篇文章,我比较纠结的,正在于角度与取舍。

拿到报纸后,比较着看了看,心想:我也只能写成这个样子了。以我的秉性、旨趣和学养,当然不必勉强充什么大头菜,写出科学方面的“学术文章”。

今天,报纸出版当晚,一位出版社总编给我发来短信说:“你在南周的文章很棒啊!”我知道这老哥是在给我鼓劲、打气,回复中我就把以上所谈自己的困惑道出。

前天到报社开会,意外地从一位社领导那里得知,7月3日的《南方周末》对我们这一拨文章给出了预报,他看到列有我的名字……受此抬举我感到十分荣幸。《南方周末》是我最敬重也最欣赏的报纸。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继续为她撰稿。感谢刘钝先生的提携。

前段时间,在忙一件亦让我深感荣幸因而也非常投入的一件事情,即校订《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一书。此书第二版预计本月底面世,届时再挂上相关文图,请朋友们垂注。(尹传红)

书里书外(51):《南方周末》专稿-发掘理趣的科学阅读

《南方周末》2014年7月10日第26版(暑假阅读专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817172.html

上一篇:日记摘抄(6)----吴伯泽送我签名本
下一篇:[转载]17岁小作家:锁定北大哲学系
收藏 IP: 1.202.79.*| 热度|

3 李轻舟 黎在珣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