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朝胜观察:道

已有 2516 次阅读 2016-11-27 10:34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道

左朝胜

科技日报 2016-11-27

 

朝胜观察

 

广州晚上睡觉刚刚可以关掉空调冷气,北方的朋友就兴高采烈地发来了初雪的照片。其实,在这之前北方也有零星的地方飘了一些零星的雪花。但与这一天飘雪不同,一是飘雪面积大,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北京……各地的朋友纷纷在微信上晒雪花、雪景;二是飘雪时间长,从前一夜就开始有人发路灯下雪花飞舞的视频,直到早晨,手机微信上各地雪景照片视频络绎不绝;三是观雪兴致高,雪上作画的、与雪共舞的、吟诗赋词的、踏雪寻梅的……直引得朝胜在广州恨不能马上飞进漫天雪中;四是雪里全民共喜,谁没有点烦心事、谁没有点不顺心、谁没有点微恙、谁没有点坎坷,这一场雪飘飘洒洒地全给遮掩了,雾霾的不说雾霾了、拆迁的不说拆迁了、欠债的不说欠债了……就这一场雪、就这一片白、就这一阵风、就这一畅快!

 

等了一年,等这一天。早在料中,又有惊喜。

 

因为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小雪”。两千多年前,就料定了今天的这场雪!两千多年前,就料定了日月星辰风霜雪雨,将对应地出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哪一天!

 

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朝胜同意。看看二十四节气的精密推算,综合了这个星球上的一切信息。不不,何止地球啊,许多数据的获取和演算,还要来自太空宇宙、日月星辰,最后就浓缩成了那本叫做《太阳历》的二十四节气。这一切,岂是一个“科学”可以囊括的吗?不叫科学,那叫什么?

 

这叫“道”!五千多年前,老祖宗就告诉了我们!对了,也有人说,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不能够称为“哲学”。我只想说,您能够把西方汗牛充栋的哲学著作,浓缩到五千言以内,才有资格来和老子对话哲学。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责成大学问家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想说的是,春秋时代之前,又花费了几千万年的岁月观察记录演绎概括,才在天地之间划分了春夏秋冬这四个节气啊!

 

有了二十四节气,就有了农业文明得以遵循的规律。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开始,每一个节气该种什么,每一种植物该长什么,每一种气候该做什么,甚至每一个季节该吃什么,几乎都是有章可循。

 

不仅是种植,还有人们的起居行止,还有族群的繁衍生息,还有天地的对应变幻,还有灾难的先兆预警,甚至还有朝代的兴衰更替……不信,您就对照一下,中国历史上近百个朝代发生大事时的节气动静。看看国泰民安时的岁月,看看暗流涌动时的气韵,看看天怒人怨时的雷霆,看看百废待兴时的风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道为尺,可以度古今。

 

“小雪”之日,天降瑞雪,漫天皆白,江山多娇。“小雪”后面的节气是“大雪”,到那时才可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小雪之日,就是飘飘荡荡,浅尝而止。昨夜洒下,犹如润笔。今晨勾勒,可见格局。楼宇广厦,轻描淡写。田野村庄,风扫银光。犹如高手作画,惜墨如金,大片留白。却又轮廓清晰,点划成趣。特别是树林花草,似遮似掩,欲露还羞……

 

今日雪,犹如惊蛰雷、清明雨、十五月、霜降霜……千年之约,如期而至!顺天应人,自然和谐。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人类已经超越了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时代、生物时代。甚至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业文明早已远去,成为了人类文明一种落后的象征。

 

对此,朝胜不敢苟同。对于一个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人类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藏。因农耕生产而生发的农业文明,在今天亿万家庭里依然闪烁着爱的光芒;因机械制造而产生的工业文明,在今天所有的工厂里依然焕发着宝贵的工匠精神;因计算机互联网而织就的信息化时代,最有价值的传递是公义与人性。而利用互联网而行蝇营狗苟的窃钩窃国之事者,最终都躲不过那大白于天下的死劫……其实,还有呼之欲出的新能源时代文明。

 

人类想躲过能源危机的终极劫难,竟然是要回归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终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像大自然里一棵愉快的树、一朵艳丽的花。大自然早已给每一个生命准备了充足的自然能源,人类能从亿万年走到今天,那么一定还能从今天走向亿万年。不信,就请这一年一度的小雪作证吧。

 

试改一句陆游的小诗:会当乘小雪,夜上万年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017021.html

上一篇:出谜与猜谜----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41)
下一篇:译诗一首:独自
收藏 IP: 106.120.41.*| 热度|

2 陈敬朴 曾玉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