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dyliu 庖丁技术众包平台,用众包对接技术与市场(微信公众号:庖丁技术)

博文

厉害了!中国人终于造出了圆珠笔头,再也不需要进口了!

已有 4959 次阅读 2017-1-11 10:4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庖叔读书的时候最爱用晨光的笔了,毕竟要支持国产。

讲真,质量真的还不错。

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就算是国产的圆珠笔头,也得要靠进口的:


丁友们可能会感到奇怪:

我们强大的祖国之前连圆珠笔头都造不出来吗?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中国现在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20 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 400 多亿支,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制笔材料和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进口。

为什么我们不能造出圆珠笔头?

庖叔先来科普一下。

笔头分为球珠与球座体,目前的碳化钨球珠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


但直径仅有 2.3 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中国每年要生产 380 亿支笔需要用一吨 12万 的价格进口 1000 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付出外汇 1500 万美元。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 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此外,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

而之前的难题就在于:这个配比找不到,没有工艺可以借鉴。

所以,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


中国笔头诞生了!

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早在 2011 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

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为了提炼材料,因为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开发这个产品的时候都是从一个成分的配比从几十公斤的开始炼,各种成分加入多少这个次数没法统计了。


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太钢集团他们必须自主开发一套前所未有的炼钢工艺。没有任何参考,只能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

突破的灵感就来自家常的“和面”——


面要想活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

相对应的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如果能把块状儿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的更加均匀,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

最终,太钢集团炼制5年多终于练出笔头钢。

经过五年间数不清的失败,在电子显微镜下,太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试验在 2016 年 9 月取得成功。

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

而这批直径 2.3 毫米的不锈钢钢丝,骄傲地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在贝发笔业的测试实验室,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正在进行极限测试,在同一个角度下,每支笔芯都要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出现断线情况,这已经是对这一产品的第六轮测试。


现在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而在研制成功易切削不锈钢线材后,日本的钢材供应商马上将价格从每吨12.5万元下降到9万元。

同时,我们还研制成功了两台国产笔头制造设备,建成了多条墨水、新型结构笔头的示范生产线。口墨水的价格和数量也都在下降。

中国不是造不出笔,难在造出好笔。中国制造要成为中国智造,离不开精工细作的品质和自主创新的技术。

加油,中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78817-1026857.html

上一篇:CES 展上,本田拿出了一款黑科技摩托,让你体验全程大撒把
下一篇:虽然在 CES 上并没有展位,但亚马逊却是最大的赢家
收藏 IP: 113.109.63.*| 热度|

16 吕喆 侯沉 鲍海飞 杨正瓴 罗汉江 蔡小宁 林涛 王成玉 高建国 白图格吉扎布 徐勇刚 王启云 王号 biofans eizh liuhaoa123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