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为何禅解《道德经》?

已有 3897 次阅读 2023-7-20 12:53 |个人分类:文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为何禅解《道德经》?

都世民

 

https://mp.weixin.qq.com/cgi-bin/home?t=home/index&token=1999303134&lang=zh_CN

 

为什么《道德经》要禅解

 

中国古代有三经:易经、道德经、佛经,这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这三种经典应该有关联。为什么现在的解读,不少文章都无关联?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道德经的第4章。解读的文章多种多样,也可以说五花八门,无论是学术文章,还是博客文章,或者专著。无论是专家,还是学者,文章的解读难以服众。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居然有人认为,道德经的有些词语是多余的,与有关内容不匹配。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道德经怎么可能在全球有很大影响。还能说是世界名著吗?为什么中华儿女对自己祖先传承的文化,产生这样的效果。该不该反思?

有文章认为,《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文意深奥,包涵广博,文字简练,现代人阅读难懂,被誉为万经之王。其实很多都来源于对自然界的细微观察,领悟,才总结出来的哲学道理,而且与现在的科学探索有关。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称作为【国学经典】。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1%93%E5%BE%B7%E7%BB%8F/327138笔者早先不知道佛教经典的博大精深。当我学习几年以后,才慢慢的醒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尽管道德经现在还不能看懂,但是把道德经与佛教经典关联,感觉这之间有联系,彼此相通,有利于文化传承。所以尝试褝解道德经。

 

解读《道德经》的难点是什么?

 

阅读道德经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1〕文字语言难;

笔者是上世纪50年代初,上的中学。当时学校的课本有古文。一年以后取消了。只有语文这个科目。后来语文科目中可以见到古诗词,离古文越来越远,再加上汉字简化,和西方文化的进入。导致今天古文根本看不懂。即使有解释的文章,不能判定解释是否准确.《新华词典》的单一性,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权威性。

〔2〕古今文化差异;汉字文化在不同的时代,是有变化的。介绍这种变化的书籍很少。

〔3〕解读者的多视角、多学科局限性;古代没有分学科,现代人学科分类复杂,在探求大小宇宙的真相,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失去了系统性、时变性、关联性,增加了局限.网络文字有灵活性、碎片性、真假难分。

〔4〕分章阅读和解释,很难顾及文章的整体性;

〔5〕如何正确把握《道德经》核心?

〔6〕经历、阅历不够,不易切换角度看问题;

〔7〕哲学深度的理解,非单一学科所能理解;

〔8〕探索大小宇宙生命活动的真相,到底有没有心或道?

 

为什么先解读《道德经》第四章?

 

 

本文只讨论第四章,网上有一译文: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https://www.jianshu.com/p/6f7e04ed873b

另外,又有一译文: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21149301582174&wfr=spider&fo0

作家余秋雨《老子通释》译文道是空虚的,但它用之不尽。是那么渊深,就像是万物的主人。挫去锋锐,解除纷争,与光相融,混同世尘。看似不见。却是实存。不知道从哪里产生。只知道早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光临。

三种译文都不相同,冲字解释比较一致。

 

为何要去掉经中语句?

 

有文章认为,首先要把“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给去掉,为什么呢?因为56章也有这四句话,它像是56章错简而出;也因为这几句话跟这一章的主旨关系不大,从义理上跟本章也没有太大的联系,我们不要去勉强的解读它。

[《白话老子》连载04期:【道冲】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317816,2020-07-30 10:38]

如果去掉这12个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笔者思考解读的内容,全部偏离了原文。不是光与尘,而是水成涌摇也,如泉水涌。这样的解释非常不如人意。

从第4章就开始删减文字,到最后不知道会删掉多少。这是笔者先考虑尝试解读第4章的主要原因。


不删去经中语句  作何解?

 

苏辙《老子解》:夫道冲然至无耳,然以之适众有,虽天地之大,山河之广,无所不遍。以其无形,故似不盈者。渊兮深眇,吾知其为万物宗也,而不敢正言之,故曰似万物之宗。

莫不有道也,而圣人能全之。挫其锐,恐其流于妄也;解其纷,恐其与物搆也。不流于妄,不搆于物,外患已去而光生焉。又从而和之,恐其与物异也。光至洁也,尘至杂也。虽尘无所不同,恐其弃万物也。如是而后全,则湛然常存矣。

虽存而人莫之识,故曰似或存耳。道虽常存,终莫得而名,然亦不可谓无也,故曰此岂帝之先。帝先矣,而又先于帝,则莫或先之者矣。

上面古文文字的解释如下:

道给人的感觉虚无,像是不存在一样,然而万物都遵循它的规律,天地再大,山河再广阔,也都遵循着道。因为道没有形象,所以就像空无一物一样。由于它的深远、深刻、无法被人完全了解透彻,我们知道它是万物的本源,但是因为我们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它,我们的语言无法全面、准确地言说它,所以只说它像是万物的本源

道在每个人身上、言行中都存在,而圣人能够完全体现。消磨锋芒,使它平和,恐怕它过分参与、影响而流于虚妄;消解繁杂,使它纯粹,恐怕它和物质纠缠在一起。不流于虚妄、不与物质纠缠,外部的不良影响已经去除,光芒就生发出来了。又与外部的光芒相协调,恐怕它完全特异于物质之外而让它保持与物质的联系。虽然是不洁的尘土也要与其同行,恐怕它丢开万物。这样之后才能完全,就深远而永存了。

虽然存在但人们无法直接地感知,所以说若有若无。道虽然是永存的,最终也没法为它命名,然而也不能说它不存在,所以说它可能是天帝的先辈,只能靠天帝这种古老、伟大而又相对确定的事物来定位它。天帝已经诞生够早的了,道比天帝还要早,也就没有什么事物比道的存在还要早了。(https://www.5000yan.com/4.html)

笔者思考先人苏辙的解释与众不同,把道冲看成虚无,或者虚空。似有似无。但他从大、小宇宙两方面解读,天地看成大宇宙。小宇宙就是人。大宇宙主要阐述其渊源.人的身心、言行都与道有关。阐述了表层意识与深层意识的矛盾。

看不见身体内部,不了解内心。加上人的欲望,也就是外尘污染纠缠,干扰了明亮的内心。只有离开了外部尘相,才有可能显示大小宇宙真相。但是他没有说明光与尘和虚空的关系。也就是光与空的相和,相互摇动在于尘。苏辙的解释没有说清楚。

 

"道冲"双解互通

 

古代”冲”可以解释为:

〔1〕冲是“盅”的通假字。冲有两种义,一是虚,二是动词注入,冲和。涌摇交流致中之意。

〔2〕河上公注:“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 不盈:不满、不过。

 

解深密经卷一胜义谛相品第二云: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所谓有为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如理请问菩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笔者思考上面"一切法者略有二种。所谓有为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说了4种情况,构成四边形。”是中”是指离开四边。”于其中”,这就是佛经所说的道.

“中道”思想是释迦牟尼佛结合自己的求道经验提出的,他针对印度当时存在的贪著欲乐(主要是在家的婆罗门)和强调苦行(主要是出家的沙门)这两种风尚,指出无论是纵欲还是苦行都无法达到证道的目的。他说:“诸比丘!世有二边,出家者不应亲近。何等为二?于诸欲爱欲贪著事,是下劣,卑贱,凡夫所行而非圣贤,无义相应。自烦苦事,是事非圣贤法,无义相应。如来舍此二边,依中道而现等觉,眼生,智生,寂静,证智,正觉,涅槃所资。”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释迦一生的说教,始终贯穿着“中道”的法理。以“缘起法”为例,

《杂阿含经》将之定义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减故彼减”。就是说,事物如果没有某种关系性,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以其自身形式固定不变地延续下去。

某种意义上说,“中道”就是一种力图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从而带有超越差别、圆融统一的理论机制。释迦牟尼在对传统思想作出必要的扬弃,批判地吸收以“九十六种外道”为代表的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合理”成份时,采取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正是“中道”。

佛教认为最高的真理。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 。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大宝积经》卷五:“若说有边则无有中,若说有中则无有边,所言中者,非有非无。”

《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又“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大小乘对中道解释不尽相同。

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把中道作为三谛之一,即空谛、假谛、中道第一义谛。

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主张无有外境故非有,有内识在故非空,非空非有是中道。即是唯识义。

《成唯识论》卷七:“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亦即是中道。”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9%81%93/22720776?fr=ge_ala)(参见百度百科词条”中道")

 

锉其锐,解其纷”怎么解释?

 

上面所说的中道,是离开了四边形。去掉边角,也就是锉其锐.这四边形代表了4种观点:

有为、无为。非有为非无为、非无为非有为。这四种观点,是常有争论。形成很多教派。取其中道,就解其纷争,息诸诤论!离开语音表述。

 

"和其光  同其尘"  作何解?

 

1)大宇宙中的尘相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云:"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不住就叫做客,住就叫做主人,客的含义就是不住。"

这里所说的,是在大宇宙空间观看的尘相。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情况下,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灰尘。如果在门缝里,就可以看见灰尘的摇动。

不仅如此。在像清晨阳光初出时烟尘清扬,受光的照射,这些烟尘在空气中清晰分明,呈现出尘世物质世界的形貌,这时烟尘摇晃流动,而空间是寂然不动的这样来看,澄明寂静叫做「空」,摇动就叫做「尘」,那麽「尘」的含义就可叫做「摇动」见下图尘相

 

 

上图是看不见空中尘相。

笔者思考光没有变化,人的眼睛也没有改变。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中灰尘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如果光是粒子,能解释这个现象吗?为什么看不见粒子光是连续的,这环境切断了光吗?没有。如果光是波。能解释吗?同样没法解释。

其实在树林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这里主要说明不同的情况,尘相既隐又显,正是在虚空中显现的。这不是空虚。也就是说,"道冲"应解释为空性。不是空。是虚空和光显尘相,透过尘相看不生不灭的虚空。这就是"和其光同其尘",这6个字不能删除。

佛经中的七大,地、水、火、风。空、见性、识性都是空性。空性是不生不灭。不是因缘关系,也不是自然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云:一切众生,从久远的无始无源之中,就将自己迷失为物,将本真心性也迷失了,从此被外物推动著轮转流荡,在这当中一会儿观看到大,一会儿观看到小。如果能够反过来,去转动外物,那就会与如来一样,身心圆明无差别无滞碍,不动真际安稳清净,离开一切事物的大小内外等等,能够在一微细毛尘上面放置十方广大国土。”

阿难对如来说:妙明觉见既不是从因而生,也不是由缘而生,为什麽世尊常常对比丘们宣说,这个觉见具备了四种缘,说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而生?为什麽要这样说呢?如来说﹕我所宣说的那些,只是世间法当中的因缘的相状,不是从根本上来说的,并不是佛法第一义谛。

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发真如妙觉明性。"

阿难啊!你仍然没有明悟到,世间一切浮物,一切幻化物象,它们在哪里出现,随即就在哪里灭尽。幻象妄念只是外相,它们的本性原来都是妙觉清净本体.

笔者思考这段论述把大小宇宙尘相综合,说明”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显示岀光、尘与色、空;缘心、真心;远、近;大、小;十方界、无尽虚空;坐微尘、转大法轮,这些关系说明道冲如同色空!"道冲"与"和其光同其尘"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又云:"这就像一口井的虚空,生出一口井来,十方虚空也就生成了十方世界。这虚空哪里有固定的地方?它只是循守著众生的欲求业力而生发。世间的人们迷悟不知,以为它是因缘和合而生,或是自在自为。这些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只要有所言,都无真实义。

"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2)肉眼不可见的小宇宙中的尘相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云:"於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你们的身和心,原本都是由圆明止寂真智慧心所现示出来的。为什麽说你们遣失了原本属於自己妙圆妙明心,遗失了你们本来清净无垢的妙明本体呢?这是因为你们的认识有了迷惑。你们以心的晦暗昏昧为空,就在这晦暗之中,认识心聚集为色质器物,这易毁变碍的形质世界则混杂了种种妄想颠倒,种种妄想颠倒聚集在身内,从而,心就被种种色尘缘物摇荡激动起来,於是就纷纷趋奔那易坏滞碍的形质器物世界而去,一派昏昧迷惑,扰动不安的样子。以如此昏昧不安为本真心体那妙圆妙明心就已然迷失了。"

笔者思考把内心尘境、昏昧不安作为真心。因为肉眼看不见内心尘境肉眼只能看外物,看不见缘心,因七情六欲攀缘心不停运转。光被身遮挡,肉眼与身背离,看不见脸面和头部。更看不见心灵深渊不变、不灭性。

如今人工智能专家马斯克是不了解人有真心,还是被映射的神经网络所迷惑失去真心?把妄想当成真心,把脑电波当成电磁波。不知道深层意识的存在,把脑电波当成意识。欺骗民众和投资者,利用脑机接口炒作金融,说自己的意识上传,混淆概念,终将暴露真相。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何解?

 

3)大小宇宙与光和虚空的关系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劫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笔者思考上面"觉明空昧"即光与虚空,相待成摇,是因空生中有尘两者生成大小宇宙

故曰:

和其光,同其尘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39385-1396028.html

上一篇:到底为何难懂《道德经》?
下一篇:数字技术把人类引向虚拟
收藏 IP: 219.237.112.*|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