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1949年前中国气象科技与业务进展的一些事件

已有 3504 次阅读 2014-5-4 16:46 |个人分类:杂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大自然, 甲骨文, 古代人, 中国气象

在重庆向一些政府领导们介绍气象科技与业务的发展情况,类似的讲座以前讲过多次,每次虽都做些调整,但起始阶段大都从1949年开始,修订主要是补充最新的变化和进展。这次有些新的考虑,对中国的气象科技发展应有更久远一些的探源,这样会使得发展的脉络更完整一些,重点补充了如下一些内容。

 

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由来已久,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古代人将天气和天文混合在一起,把刮风下雨和斗转星移都叫做“观天象”。


在中国,从商代甲骨文就可以发现有关论述天文气象内容。

描述风向:


解释文:大风自西。《甲骨文》合集21021

语译:大风从西面来

 

甲骨文描述暴风


释文:壬寅卜,癸雨。大聚风  《甲骨文》合集13359

语译文:壬寅日占卜,癸日下雨,后来的天气是起了暴风。

从前后语义上看,可以认为是报了下雨,不太准,起了风。


清康熙十六年,即1677年,当时设了“钦天监”,类似现在的政府气象部门。


他们统一制作了测雨器,并且令直隶地区,逐日记录晴雨,观测雨、雪、风、雷等天气现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靠这个观测网,京都(即北京)积累了从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连续180年的观测记录——《晴雨录》。这成为中国现存档案中,年代连续最长的雨量观测资料。

 

1743年,也就是清乾隆八年,法国传教士哥比开始在北京建立测候所。到了1830年至1895年,俄国人富士及俄国教会先后在北京建立测候所和地磁气象台,系统地开展气温、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雨量、蒸发、低温等项观测。


他们先后将西方近代气象仪器带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北京地区地面观测技术的发展。





1872年12月,法国教会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开始了气象观测,一直延续至今,虽站址稍有偏移,记录却从未间断,这是国内最早开始的持续性现代气象观测。


1879年一次强台风袭击上海,造成严重损失,徐家汇观象台就利用沿海少数灯塔站和其他站的气象报告,进行分析和预报,于当年(也有说在1880年)开始发布台风警报,也可称为国内最早发布的公众气象预报。


1898年德国海军港务测量部在馆陶路1号建气象天文测量所,1905年改称“皇家青岛观象台。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又改称气候测量所。1924年,我国正式接收改称观象台。1937 年日本人再度强占,1946年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

1949年后,海军接管海军接管了该所。1957 年,天文、地磁、地震三部分移隶中国科学院,青岛观象台一分为二:气象部分归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司令部气象区台;另一部分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在江苏南通创办了“南通博物苑测候室”,在此基础上 ,于1916年在南通军山建立了气象台,1917年正式开展气象观测业务。当时装备有温度计,风向风速自记,雨量计,气压表等国际先进的气象仪器,还装备了电话和无线电发报机。军山气象台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私人气象台。


1912年11月,“中华民国”参议院决议,在北京建立中央观象台。天文学家高鲁担任第一任台长。1913年春,又建立了气象观测场,配备上先进的气象仪器,对各类气象因素进行系统分类观测。高鲁任职中央观象台期间,举办气象训练班,培养气象观测人员,从1913年起刊行《气象月刊》后扩版为《观象丛报》,又改为《气象丛刊》,1924年改为《中国天文学会会报》。

 

1927年,中华民国在南京创立大学院,设立观象台筹委会。1928年2月筹委会分为气象和天文两个研究所,竺可桢任气象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28年12月,新建的北极阁气象台落成使用。气象研究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近代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


云南气象、天文和地震事业的先驱者、中国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先生1927年在昆明自创“私立一得测候所”,也是全国第二所私立气象测候所,妻子刘德芳、胞弟陈仲仁、义子陈永义都成了他的助手,定时观测记录昆明气象、天文要素,精心计算星座运行经纬度,在云南首次完成《昆明恒星图》和《步天规》。该测候所即昆明市气象局下属的昆明太华山气象站,1937年搬迁至现址,气象观测工作延续至今。



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气象台在延安创建。


从这些脉络中可以看出,中国气象科技的进步一方面有其久远的探索历程,同时在近代主要受到西方科技的影响和冲击。



(原文写于2012-04-24 21:39:46 新浪博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0230-791260.html

上一篇:整理最近发的几条围脖
下一篇:岭上开遍映山红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1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