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终极关怀”是一切宗教的共性——兼论儒教的“终极关怀”及其特征

已有 8096 次阅读 2007-3-24 01:20 |个人分类:宗教| 儒教, 终极关怀

 

宗教是属于观念范畴的东西。它是一种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其核心是人生观;而其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则是对于人的“终极关怀”。

宗教对人生的关注,主要是着眼于人生之根源和人生之归宿这两点上。这就是所谓宗教对于人的“终极关怀”。这里的“终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生之“极”,即人生之根源;一是人生之“终”,即人生之归宿。

宗教之原始阶段,即对于人生之“极”有所关怀。

原始宗教大致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大的阶段。其中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共同点,是在于追寻本氏族或本部落的祖先,从广义来讲,也就是追寻人生之根源。

中国人所最熟悉的佛教,更是对于人生之“极”倾注关怀。

佛教的理论基础是“缘起论”。“缘起论”的本质乃在于论证人生不过是因缘而起,故无自性,以此来论证和说明人生之无常而不真实。

基督教的“创世”论、“原罪”说,更其表明了它对于人生之“极”的极度关怀。

灵魂不死(神不灭)的观念是一切宗教的基本观念。凡宗教都关心人死之后,其灵魂的归宿问题。

早在山顶洞人时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即已具备了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的大脑,并且已有宗教观念的萌芽。山顶洞人埋葬死人有一定的规矩,以燧石、石器、石珠、穿孔兽牙等物品随葬,并在死者身旁撒有红色铁矿粉粒,说明他们已经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根据古人类学家的分析,红色是血和生命的代表,是火与温暖的象征,撒红色铁矿粉可能表示给死者以温暖,企望死者获得再生。这些证据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开始关注人死之后灵魂的归宿问题。

以佛教来说,它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表现在对所谓“来世”的寄托上的,期以现世之修行而得来世脱于“六道轮回”之果报。

在这个问题上,伊斯兰教亦有类似的观念,即所谓“今世”与“后世”(现实世界毁灭后的彼岸世界)的两世论和“天堂”、“地狱”之说,教人寄希望于“天国”之乐。

至于基督教,它教人受洗以解除冤业,即显示了其对人生之“终”的关怀,因为在它看来,教会是基督所创立,有权对受洗者赦罪,受洗者一经被赦罪而解除了冤业,就意味着成为了善人,而人的肉身将于世界末日复活接受基督的审判,善人将永享福,恶人要永受苦。

总之,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乃是一切宗教的共性。其于人生之“极”的关怀和对人生之“终”的关怀,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极”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终”的理论与之相对应。

有人说,中国的儒教不是宗教,我倒认为,如果以“终极关怀”作为宗教的共性特征的话,则未尝不可以说,儒教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它对于人未尝没有“终极关怀”。表面看来,儒教始祖孔子曾有言曰“未知生,焉知死”,似乎他对人生之“极”和人生之“终”都缺乏关怀,然而,孔子对“天”的崇仰,对作为“仁之本”的“孝”的极力提倡,都表明了他其实对于人是倾注了“终极关怀”的,因为在孔子看来,包括人类在内的“百物”皆本于“天”,是“天”的“无言”之“命”使“百物生焉”,故“天”实如后之大儒董仲舒所言,乃“人类之曾祖父”也。故儒教之崇“天”,实是其对人生之“极”的关怀。再说“孝”,儒教“亚圣”孟子尝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此可见,儒教之极言“孝”,其首要的意义恰在于对人生之“终”的关怀,只是为儒教所关心的不是如基督教之所谓“天国”之类.儒教并不教人通过怎样的修行而可望使自己死后入于“天国”之类,但教人如何行善积德而使自己死后能得以“香火不断”,亦即使自己的血气可永远流淌于子孙身上而不断也。由此看来,儒教何尝是没有“终极关怀”呢?特其“终极关怀”之内容不同于其他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之类耳。

宗教的“终极关怀”,包含着关于人生目的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就是“终极关怀”的核心所在。宗教对文化的影响,正是通过其特有的人生观反映并进而指导且规范现实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的。这种作用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尤为重大。后来,随着哲学从宗教中脱胎出来而独立地发展,特别是随着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独立发展,宗教对现实生活方式的规范作用越来越降至于次要地位,相反,哲学特别是科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则越来越重要,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地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了。

但是,一方面,虽然科学技术无疑是人生观赖以形成的知识基础,但是,科学技术本身则并不直接关乎人生目的问题,它不过是用以实现人生目的的手段;另一方面,正因为科学技术只是实现人生目的的手段,所以它不仅不具有阶级性,甚至也不具有民族性(在古代社会,科技有一定的地域性,即一定的科技有时客观上只能为特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用),也就是说,一种科学技术可以服务于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民族。这意味着科学技术仅具有间接的人生观意义。在科技、哲学和宗教这三大文化领域之间,最具人生观意义、对人倾注“终极关怀”的,只有宗教。至于哲学,正如罗素所说,它在意识形式上不过是介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东西,故归终说来,它总是要么偏向于宗教而成为宗教哲学,要么偏向于科学而成为科学哲学,实难以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就其作为宗教哲学而言,它有直接意义上的人生观而对人抱有“终极关怀”之意;就其作为科学哲学而言,它至多只有间接意义上的人生观而并不对人有“终极关怀”之心。

然而,人生在世,岂可无人生观哉?!我认为,人生是离不开宗教的,就像人生离不开科学一样。我曾撰有《宗教与科学的矛盾是人生本身的矛盾》一文,其意思也是要表明人生既需要科学,也需要宗教,因为人的理性决定了他(她)不满足于虽是真实却是短暂的生命,决定了他(她)必然要追求虽然虚幻却是永恒不朽的生命

实际上,也仅仅是因为人生在世还指望自己的生命永恒不朽,因其有这样的精神寄托,才使他(她)自觉其生命获得了普遍而永恒的意义,从而使他(她)能永远乐观地生活,并对任何可能消极影响到其生命而使之不能永恒不朽的东西避而远之,而对任何可能积极影响到其生命而使之能永恒不朽的东西趋而就之。以其有避而远之之物,遂有疾恶禁忌焉;以其有趋而就之之物,遂有好善乐施焉。

吾观当今中国之世,那些作恶作多端的棍徒和无法无天的腐败分子,其所以会如此肆无忌惮地作恶事、行腐败,其思想根源断在于他(她)们根本没有一种好善疾恶的人生观在指导其生活,因而在其生活中,既没有任何值得其避而远之的忌物,也没有任何值得其趋而就之的善事——一言以蔽之曰:毫无敬(爱)畏(惧)之心!在其心目中,唯有其私人的物质利益和物欲享受罢了,其念念在兹,事事为此。如斯异类,是乃“物化之人”,“行尸走肉”之徒也。

吾观今之政坛官场、商界学界、影视圈等等周围世界,其“物化之人”,“行尸走肉”之徒何其多也!因感当年孔子“神道设教”之言为有理焉,遂发而为此文。虽然,而未敢自以为是也.谨以之就诸高明之士,冀其驳正。如斯而已,岂有他哉!

撰于2007-03-2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816.html

上一篇:竞争的意义:优化个性,进化其类
下一篇:费尔巴哈论信仰
收藏 IP: .*| 热度|

1 徐鸿儒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