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伪科学”概念的荒唐性和危害性

已有 9674 次阅读 2008-9-7 13:00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伪科学”

    有网友曰:“凡不是科学但非自称科学的就是伪科学。”这个提法,我以为不妥。“非科学”与“伪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凡不是科学但非自称科学的皆属于“非科学”,而不就是“伪科学”。

    “伪科学”本身是属于“非科学”概念。这个概念的荒唐,就象“伪宗教”、“伪哲学”一样荒唐。

     科学、宗教、哲学都是属于“意识”或“思维”范畴,除非它们不存在或不承认它们有真伪关系,它们的真伪关系必存在于意识与对象之间,只是相对于它们的对象来说,它们才有真伪之分:当它们与对象为同一时,它们为真;当它们与对象为不同一时,它们为伪。

    至于意识或思维本身,是无所谓真伪的,即任何人的意识或思维都是属于人类意识或人类思维范畴,任何人的意识或思维都是地地道道的人类意识或人类思维,没有一个人的意识或思维是“伪意识”或“伪思维”——精神失常者除外。

    如果不存在“伪意识”或“伪思维”的话,就决不可能存在“伪科学”、“伪宗教”、“伪哲学”。

    科学、宗教、哲学都有它们自己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过程既表现为时间过程,也表现为空间过程。

    就其时间过程来说,古代的科学、宗教、哲学不同于近代的科学、宗教、哲学,更不同于现代的科学、宗教、哲学,但是这种不同,决不意味着按现代的科学、宗教、哲学的标准来看,古代的和近代的科学、宗教、哲学都是属于“伪科学”、“伪宗教”、“伪哲学”,而仅仅是意味着按现代的科学、宗教、哲学的标准来看,古代的和近代的科学、宗教、哲学与现代的科学、宗教、哲学存在着发展程度和存在形态上的区别。正是因为有这种时代性的区别,人类社会的科学、宗教、哲学才有前后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且正是这种辩证统一关系才构成了人类社会意识的历史运动及其发展。

    就其空间过程来说,中国的科学、宗教、哲学不同于美国的科学、宗教、哲学,但是这种不同,决不意味着按美国的科学、宗教、哲学的标准来看,中国的的科学、宗教、哲学都是属于“伪科学”、“伪宗教”、“伪哲学”,而仅仅是意味着按美国的科学、宗教、哲学的标准来看,中国的科学、宗教、哲学与美国的科学、宗教、哲学存在着发展程度和存在形态上的区别。正是因为有这种地域性的区别,人类社会的科学、宗教、哲学才有其相互之间的吸引性与排斥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且正是这种辩证统一关系才构成了人类意识的现实运动及其发展。

    “伪科学”概念的荒唐性在于:它把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转换为意识发展过程中异时性或异域性的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而以某时或某域的意识作为一个绝对标准,声称一切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意识都是必须从人类意识领域中清除出去的“伪意识”。

    “伪科学”概念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它无视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性,把某时或某域的科学作为一个绝对标准,要求把一切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意识或思维都从人类科学领域中清除出去的,这实际上就是把这个被视为绝对标准的科学当作科学原型或科学本体,据此要求科学主体的思维回归于这个本体,如此彻底否定人类科学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向上或向前发展的必要性。

    “伪科学”概念在当今中国的出现和流行,表明了当今中国存在着一股企图阻抑中国科学乃至于人类科学发展的逆流,其目的在于把中国科学乃至于整个人类科学纳入反对“伪科学”者的科学概念的框架之内,把一切不在其框架之内的科学统统斥之为“伪科学”而清除之。这种明显的反科学企图,不过是反对“伪科学”者自我标榜已经最终地发现了科学本体而达到了人类科学的顶峰,这类似于黑格尔对“绝对理念”的“发现”和自称其思想已达到了与“绝对理念”的绝对同一。

    因此,“伪科学”概念是当今中国某些“科学狂人”所泡制出来的非科学且反科学的概念。它的流行必然给中国科学事业带来危害,其危害程度乃取决于其概念的流行程度——假如中国科学界普遍地接受了这个概念,则中国科学将彻底完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38098.html

上一篇:“官科”的“炒冷饭”和 “挤剩奶”
下一篇:“假冒科学名义的社会团体”能简称为“伪科学”吗?
收藏 IP: .*| 热度|

8 廖永岩 刘玉平 陈绥阳 ligang168168 iwesun zhoutong wuqiwen cgy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