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转贴:外语不宜再列入高考必考科目

已有 3976 次阅读 2009-8-9 23:03 |个人分类:转贴转载|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考, 外语

         博主按最近,有关部门就我国高考改革提出了3个方案,都把语文、数学、外语纳入必考科目。许多网友对仍然将外语列入高考必考科目提出了异议,我从网易上看到有一条意见较有价值,现转贴如下:

网易火星网友[忞](unknown) 的原贴: 1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象中国一样如此的在全国范围内搞普及外语教学,且将其与高考等各种升学、职称评定等相挂钩。我们每年在外语教育上所投入的经费惊人。然而实际结果是大多数培养出来的人依然是操着一口让老外听不懂的英语,写出来的英语也是错误连篇,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文件,还是要请专业的人员来重新翻译。我不明白,这样的外语教学为什么要成为人才培养的门槛,难道说不会外语的人就不能成为学术大家,简直荒唐可笑!

        在美国,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AI上找到最新的科技文摘,他不需要什么外语,AI依靠遍布全球的专业英语翻译人员将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最新科技文献译成英文供人们使用。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因为他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找到任何地方的最新资讯,而且是大家共享的,不需要重复的翻译。

       而在中国,恰恰相反,新的东西都没有中文资料,大家只能各自为战,翻译出来的东西不准确,别人又不敢用,所以不仅浪费时间,也影响了科技的进步。我不明白,那些行政官员们脑子在想什么,是不是外语教学和考试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使他们这么热衷于此。

       我们现在真正应该做的是将大量的用于普及外语教育的经费投入到精英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国家中文科学文献库的建立上去,尽快使我们的国民,哪怕是孩子也能用中文浏览世界各地的最前沿最新的科学动态,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语言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不要改变他的本来的用途。语言不能决定科技的发展,把外语看的太重只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自卑心态,而这种心态已经被官僚的行政机构体现的淋漓尽致,停止吧!不要再让老外笑话我们的愚蠢了。每一种语言都是有用的,学好汉语,均衡的培养各种各类专业外语人才才是王道。

       博主点评:我认为该网友提出的依靠外语精英人才尽快建立国家中文科学文献库的建议是非常有价值的。

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提出3种高考方案

2009-08-09 04:46:00 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南京) 

       提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目前正在紧张起草《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参与该专题小组的一位人士透露:目前,对于高考改革初步提出了3个方案,主要是要解决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

  扬子晚报8月9日报道 近日,国内的民间教育智囊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一份“民间版”的高考改革方案,这份方案汇集了众多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老师的智慧。其改革的基本思路被概括为“统一考试,分层多轨,自主招生,多次录取,公平公正”,这与正在紧张起草中的官方改革方案目标相同。

  据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介绍,在其设计的这份高考方案中,可以按照学科的特点归为不同的类别,也就是不同的轨道:文史哲可以归为一类,数理化这样的纯粹的基础理科可以归为一类,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归为一类,而工程技术专业也归为一类。

  而在教育主管部门官方层面,据了解,目前正在紧张起草中的《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高考改革也有所涉及。据参与该专题小组的一位人士透露:目前,对于高考改革初步提出了3个方案,主要是要解决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

  方案1: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考只考3门: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科。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方案2: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考按学科群考5门:语文、数学、外语、实验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人文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不分文理。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校可根据培养方向和目标,以加权平均分数录取,不同专业加权系数不同。

  方案3: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分开进行。考试内容体现不同特点,不分高低层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要积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考取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成功者。

  对照民间版与官方版的高考改革方案,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分层次录取,高校自主招生等等。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看来,这些改革举措其实都瞄准了同一个目标,就是“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多给学生一些机会”。 (本文来源:扬子晚报 ) netease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248369.html

上一篇:我不想再与鸿飞辩论什么
下一篇: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收藏 IP: .*| 热度|

6 刘锋 俞立平 杨秀海 袁贤讯 刘晓东 马光文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