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自媒体:科普作者最好的时代 精选

已有 12504 次阅读 2016-1-26 16:46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社会, 媒体, 科普, 自然, 网络

自媒体:科普作者最好的时代

(在光明网第41期科学沙龙的发言)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觉得像是命题作文。虽说这题目给我不一定最合适,但是在今天的社会发展情况下,可能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个问题。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刚才各位已经提到,实际上现在科普并不是新的问题。

  可能大家从来都非常关注自然界的变化、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现在,我有一个感觉,现在很多科学幻想,大多数是关于科技进步的,尤其是技术进步的幻想。我们小时候看的那些科幻,现在觉得都太小儿科了。

  社会在进步变化,但还会有很多人关心自然界。我们经常会说,看小说,文学家写的可能文学水平会很高。但是,作品里头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路边开着不知名的花,树上不知名的鸟在叫。其实,鸟、花都有名字,作家不知道,这在西方作品中都讲得很清楚,这是什么鸟在叫,这是什么什么花儿,而且那些花儿名字不常听见。

  我们中国人对这个东西好像无所谓吗?其实不是,你看我们古代一些诗歌,那时候将事物描述,什么花、什么鸟都会非常清楚。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放到当代,你问很多小孩,都不认识哪个是黄鹂,很多作家也不知道哪个是黄鹂,所以你让他写,根本就不知道名字,也写不出来。

黄鹂(Oriolus chinensis

  这类科学知识,实际上大家都有非常大的渴求。看古人的小说,诸葛亮也会观星象,他会知道哪个人哪个地区跟哪个星星对应在一起(当然,这是迷信,但说明他认识星星)。现在大家都不知道,特殊情况是大城市雾霾太重,能看见星星机会也不多。大家也非常希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恐龙,经常就有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看恐龙化石。孩子问恐龙叫什么名字,叫不出来,家长不知道,也就是恐龙呗。家长要是能说出来的话会很骄傲,其实孩子知道很多恐龙名字。

  知识很有意思,很多大人也想知道,但是没有时间来看。有个新词叫需求侧,很大的程度上,很多人需要了解这样的知识。我们现在做科普,正好可以是供给侧。我们可以提供类似这样的很多知识,包括大家很关心的。经常问一些家长,有时候学校的教育,课文很重要,所以说给他看《十万个为什么》,怕耽误时间。我们真正去了解一下,我们自己家也都有孩子,问孩子愿意看课本还是看课外书,其实大多数非常渴求看课外书。有这样那样的很多需求,现在做科普,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动力。

  我们确实看到传统出版业周期非常慢,要写稿要审稿要排版。当然,传统媒体、出版商也有好处,他们帮助你把作品质量不断地提高。很多审稿人看、编辑看,比你匆匆写出来就发表好得多。网上有很多内容等不急就发布出去,这样不好。

  这两天说有一个新的发现,太阳系发现真正的第九大行星,原来的第九个行星冥王星为什么被取消掉,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哩,现在怎么又来个新的呢?其实,大家看完新闻以后,马上就有很多阅读需求。如果是传统的周刊或者月刊,等到杂志送到他手上的时候,读者可能已经关心另外的内容了。所以,这个新媒体的时代,这些内容得以及时传播,是很好的举措。

  比如我自己的体验,去做野外考察寻找化石,会看到很漂亮的风景。大家可能也很关心,风景形成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为什么黄山是这样子?到另外一个地方,为什么不是丹霞地貌?或者去新疆看,哪儿叫雅丹地貌?大多数人只是看热闹,而不知道背后有何成因故事。也肯定有人想知道,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知识或者机会,就应该及时报道推送给大家。与此同时,我们刚才说,传统的方法确实也非常好。就像石秘书长讲的,如果作品很好,最终还是会出一本书,书可以永久保存,对大家再进一步了解会有用。

新疆乌尔禾的雅丹地貌

  坐在地铁上,所有人都看手机,看书人很少很少。国外,有很多人还是会看书。你今天坐地铁上,看书会觉得有点。本来想看书却不好意思看书,还是拿出手机来回翻翻。但这样就有了我们新的媒体传播的途径,也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渠道。

  我自己也有体会,我可能从小很喜欢大自然。小时候看这类书,原来的印象会很深,会影响今后的志向。我自己家里,父亲是学俄语的,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苏联的书。最近报道说,我们早期看的科幻作品也主要是苏联的。家里有很多关于自然的书籍,小时候看不懂,但是插图漂亮,马上就被吸引了,对我上大学选专业有很大影响。到真正从事专业工作,很迫切地想把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告诉大家。现在很方便,微信、微博、QQ、博客都可以选择。很简单的问题马上发微信,也许自己的朋友圈比较小,但是他们会传播到他们的朋友圈。还有,比如说讲一下风光,可能大家都看过,而我来看,我是了解地质构造的,稍微讲一点形成的原因,大家会觉得很有意思。还有很多观众的、读者的误解。比如说我的亲身感受,大家知道柴达木的“外星人基地”,可能是旅游部门的宣传,那个地方很荒凉。为什么叫“外星人基地”,因为地层里面有像管状的东西,觉得几千万年前不会有这样东西,肯定外星人来过。对我们来讲很简单,那是远古动物在地层中的潜穴,管状的洞穴,最后石化了,可能有含铁矿物附着。有时候不一定要说破,觉得神秘,虽然外星人基地想想不太可能,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叫。也许给他科普知识,我就站这个地点上,让大家觉得知识很贴切。这样自媒体会很快,你个人传播途径会很小,但是一传十十传百,可能一些问题大家就理解得非常清楚。

柴达木盆地的“外星人基地”

我也可以写很长的长篇的东西,现在自媒体有很多、很方便的办法。微博不能写那么长,就写博客。个人认为博客很好,微信必须跟个人有某种联系,博客则谁都能看到。当然,最好方法就是网站,大家都会去网站看。因为个人博客有一个缺点,你比如说这个人非常勤奋,不断更新,但是不一定每天都去更新自己的内容。要是不主动更新,人家一看,一两个星期没有,就不爱看了。光明网每天有海量信息,有大量更新,这个媒体那也可以叫做自媒体:我们写出很多,传播过去,网站会甄选一下,哪些非常有意思。不一定权威,但有自己的判断,机构从业者也好,工作人员也好,是他相关的领域。网站选择刊登在里面,这样的媒体确实非常方便,而且大量的信息就从这里面传播出去。

认真来说,一般人可能更感兴趣的就是生活的科学知识。比如世界局势大家也愿意看看热闹,哪个地方打起来,哪个不打了,但跟我们自己的生活稍微远一点。坐在地铁上,大家看的可能多数都是跟生活有关的东西。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说有些科普内容好像离我们生活也远,比如说做化石研究,经常会问你研究这个学科有什么用?很难回答。上大学的时候老师会讲学科的作用,但是你说有什么用,很多人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潜意识的想法我不做你这个,可能跟我生活没关系,不会饿死。如果是这样要求的话,除了农民种庄稼都没有用,电脑不看也没有关系。但是社会到这样的发展水平,有很多需求。为什么会看电影,不看电影也没有什么影响嘛!人活着就有很多需求,科学知识就有很大需求。基础性的科学也许说跟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相关,但马老师做的食品卫生所有人都关心,那是潜意识。刚才一开始讲,大家对科普有很大的需求,而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条件,科技发展,很多人也有热情。这种热情不一定需要征文有物质鼓励,现在大家不太在意物质鼓励,但是他写的作品内容真正能被大家了解,也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

三趾马动物群的代表性化石

  我本职工作是做科学研究的,但是我们的一篇论文,哪怕在世界顶级杂志发表,真正看得懂的只有很小的圈子。想知识扩展出去,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记者帮你忙,介绍出去,但有可能他在写的过程中最有意思的没有看出来,就没有写出来。比如说前一段我们有一篇文章,同行说看文章写很好,但是看关于文章的新闻报道却看不懂。马上有动力自己写,把更有科普价值的东西写出来,通过不同媒体方式,放到微博里、博客里。这样,可能有人只想看热闹,看新闻报道就够了;真正想了解内容的人可以到你的自媒体去,他就可以了解你是怎么样解读的,因为大同行不一定像小同行那样看你原来的正式论文。

  所以对从事科学的人来讲,他自己也有这个愿望能够把知识介绍出去。现在媒体非常方便,应该说不仅是科普的春天,可以说是夏天,非常火热的科普的季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3751-952635.html

上一篇:《史前哺乳动物》序言
下一篇:密歇根湖畔
收藏 IP: 124.16.246.*| 热度|

16 卜坤 苏德辰 高建国 杨国力 周健 孙学军 史仍飞 李研 晏成和 李维纲 史晓雷 李颖业 李升伟 杨正瓴 周浙昆 杨顺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