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分子氢和抗衰老学习笔记之一

已有 711 次阅读 2022-10-11 07:3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分子氢和抗衰老学习笔记之一

环境引起的长期结构变化:功能取向和脆弱性的线索。环境挑战深刻地改变了表型,并在功能和结构层面破坏了固有的发育程序。Montaron等人研究了这些环境影响对齿状回成年神经发生的影响。神经发生源于一个固有的程序,参与海马网络的组织,并因此导致依赖于该区域的各种功能能力,包括记忆。在老龄化的临床前研究中,易发生空间记忆障碍的表型以较低的海马神经发生为特征。衰老受试者神经发生功能表达的这些个体间差异可以在生命早期预测。事实上,行为反应(新奇感诱发的运动反应)和生物学特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预测了晚年的认知障碍,与年轻成年大鼠的神经发生有关。这表明,从神经发生受损开始的受试者,即对应激反应强烈的大鼠,易患与年龄相关的认知障碍。这些个体间差异是由早期有害的生活事件造成的。事实上,产前压力在整个生命中以病理学的方式引导神经发生,并导致与年龄相关的认知障碍。数据表明,首先,海马神经发生在环境诱导的病理性衰老发展脆弱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次,环境挑战和生活事件导致结构发展,导致不同的表型(Montaron, et al. 2004.)。

Montaron MF, Koehl M, Lemaire V, et al. Environmentally Induced Long-Term Structural Changes: Cues for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Vulnerabilities. Neurotoxin Research, 2004;6, 571-580.

有氧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和活性氧(活性氧)在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会对生物系统造成损害。众所周知,这些自由基和活性氧在许多人类疾病中发挥作用,并参与过早衰老(Sun X,2015)。

基于高效抗氧化剂产品,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延缓或停止老化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无论是作为气体还是溶液)具有清除和选择性灭活活性氧的能力,这表明它可以发挥保护作用。在含有分子氢的水中每天沐浴3个月,可以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并增加人类皮肤的弹性。

皮肤的氧化还原电位随着阳光照射和衰老而增加,这表明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

用离子交换膜电解水,然后通过活性炭过滤器,产生具有中性和还原特性的电解还原水。此外,电解还原水还具有抗氧化活性。与具有还原特性的温泉水一样,在电解还原水中洗澡降低了人体皮肤的氧化还原电位。因此,电解还原水有望具有抑制人类皮肤氧化或老化的功能。电解还原水适用于人造温泉水。通过添加消毒剂(如氯化合物)将温泉水的氧化特性改变为还原特性。电解还原水作为人工温泉水。进行无膜自来水的水电解,然后通过活性炭过滤器,以产生具有近似中性和还原特性的电解还原水。发现电解还原水有利于防止鱼脂氧化。每天在水中沐浴数月,可降低氧化还原电位,改善皮肤弹性。水将有助于抑制皮肤的氧化/老化。此外,水处理漂白头发可提高流畅度和光泽。可以预期,新鲜温泉水和电解还原水具有相同的还原特性。电解还原水作为人工温泉对人体皮肤和头发有影响。

氢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抗炎剂和细胞保护剂,可选择性清除细胞中的强效氧化剂,如OH和过氧亚硝酸盐,而不影响氧化还原稳态。氢作为治疗剂的主要特点包括与高活性活性氧的选择性反应、快速扩散到细胞中并开始作用、哺乳动物细胞在体温下的惰性特征、几乎无不良事件的耐受性、以各种方式进行治疗以最适合患者或治疗适应症的能力以及低成本。大量临床前数据和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氢作用的非特异性意味着它在广泛的医学应用中具有治疗潜力。

积累的数据还表明,氢作为一种抗衰老解决方案,在健康应用中,特别是在运动和受伤方面具有潜力。饮用富氢水可能成为运动员一种新的有益的补液策略。未来临床研究的数据将有助于更好地定义氢在医学应用、运动生理学和健康策略中的作用。氢有可能在人类健康的许多方面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物质,特别是在减少老龄化的影响方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58907.html

上一篇:抗氧化剂可防止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分子氢和抗衰老学习笔记之二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