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从静态的字典到动态的信息典

已有 1262 次阅读 2023-9-8 22:5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字的产生是为了记录复杂且重复的信息,以便后续知识的积累和交流。随着文字的发展,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需求逐渐成长,丰富了文字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一套完整的文字体系一定是经过长期演化而逐渐形成,不可能造空中楼阁。

文字产生的假说有很多种。对于中国最早的甲骨文而言,好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缺少了一些中间环节。对于这种情形,我们有多种解释。第一种就是我们缺乏早起的文字记录载体。过于古老的文字载体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而消逝了。第二种就是虽然有文字记录,但是被后来的文化破坏,比如三星堆文化,就有学者认为其早期文字记录被入侵者烧掉了。第三种就是逐渐演化说。比如中国的早起陶器上有很多种符号,虽然没有被连接成句子,但是很明显,有不少符号与后期的甲骨文貌似一脉相承。第四种就是外来学说。通过草原文化,突然就传递到中原文化区。毕竟,在很早以前西方就以经产生了文字系统。

在笔者看来,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外来文字体系的概念与本土自负相结合的结果。系统地传入西方的文字系统,包括其字符,这个难度非常大。但是传入文字体系这种概念相对来说就较为容易。我们的古人相当聪明,只要知道了某种造字原则,在很短时间内,结合已有的陶字系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体系,并非难事。

笔者自己首先研究了一下甲骨文的造字原则,之后,随便造上几十上百个字易如反掌。难题在于,如何让其他人接受所创的字符,并较为精确地把信息传递下去。

第一个字典的出现还是来源于需求。当字造得越来越多,且记录方式放生改变,比如可以把字刻在可较长时间保存的竹片上,这样就给字典的出现提供了记录介质。

字典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第一步较为系统的字典叫做自书—《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随便。康熙字典的出现是中国字典的集大成之作,所收录的汉字之多超出我们日常想象。

字典分类明确,按照拼音和偏旁部首,方便查找汉字。在我上小学时,手里拥有一本《新华字典》,还是一件很让人激动的事情。

字典最大的特征是静态的。是一组一组稳定的文字(也收录词语)组合。只有中国的文字就古老又创新。我们至今,稍加训练,甚至就可以阅读一些甲骨文,与古人对话。文字的稳定性,也代表着文明的稳定性。

在字和词的收录之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对某些句子(比如锦句)进行收录,但是这些并没有成气候,因为所谓的锦句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是唐诗三百首,或者宋词汇编书籍,也可以被认为是某种特类信息的典籍。至于到了百科全书,或者用了大典等巨著,则达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高峰。是字典之上的升级版。从字到信息是一种思维的飞跃,也预示着社会逐渐变得更复杂。

但是,这些巨著仍然是静态的。

网络社会,信息量增加,维基百科收录的内容要远远大于前人编纂的“信息典”。随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ChatGPT开始形成一种动态的信息典。跨越了信息存储的维度,打通了不同信息间的壁垒,动态生成群信的“信息典”。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种动态信息典就如同孩子们玩的乐高,分秒中就可以形成《鱼的分类》、《男演员的教育程度》等等各种分类典籍。这种信息的大幅跨越,对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分析模式提出了挑战。

动态信息典非常方便,会使得知识变得廉价。同时造成知识与信息过剩,成为人类的负担。更进一步,会造成知识的趋同,人人都是博物学家,很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太容易获得的信息典,让人缺乏深入思考。

阴阳相长,当动态的信息典进一步发展时,时代会互换静态的独立信息,只有那样才有个性,才不会被人完全模仿与剽窃。在那个时代,有趣的灵魂远比拥有庞大的知识更有魅力。创造信新知识永远都会被赋予时代的灵魂。

天道好轮回。简单不一定是坏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01962.html

上一篇:再论教育模式革新
下一篇:轻松读懂古文明演化 (6)新石器时代与天文历法
收藏 IP: 116.6.234.*| 热度|

1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